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于65歲左右的中老年疾病。目前我國約有200萬帕金森病病人。專家分析指出,25年后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預計達到500萬。
這是記者日前在“帕金森病治療現狀與挑戰”媒體見面會上獲悉的數字。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癥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等,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張振馨介紹,左旋多巴類藥物是帕金森病患者遲早要用的藥物。這類藥物雖然能控制震顫等運動癥狀,但使用3年至5年后,約 50%的患者會出現“劑末現象”“開關現象”等運動并發癥。因此當前國際國內的帕金森病治療指南均推薦森福羅等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作為帕金森病早期治療的首選藥物,發展至中期再添加左旋多巴。
“推遲使用左旋多巴類藥物也就推遲了運動并發癥的發生時間。”上海瑞金醫院教授陳生弟說,但在我國,診療指南推薦的受體激動劑服用比例僅為三成。
“我國帕金森病人治療選擇用藥的指標不是療效,而主要是價格。”張振馨指出,目前有些療效好的藥物沒有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藥物服用比例較低。
為此,兩位專家均呼吁政府為帕金森病治療新藥進入醫保“開閘”,提高針對帕金森病的社會保障,將療效優異的藥物全部或部分列入帕金森病人的醫保覆蓋范圍;同時呼吁企業降低藥物價格,讓更多帕金森病人改善生活質量。
“劑末現象”是指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每次用藥后期出現帕金森病的癥狀惡化。“開關”現象表現為突然僵硬無法動彈,如走路時突然邁不開步子等。“異動現象”是指病人會在服藥后出現不可控制的手舞足蹈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