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復雜的、具有多基因遺傳傾向的疾病,其發病具有家族聚集現象,親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哮喘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患者個體過敏體質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是發病的危險因素。哮喘與多基因遺傳有關,同時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
許多調查資料表明,哮喘患者親屬患病率高于群體患病率,并且親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嚴重,其親屬患病率也越高。目前,哮喘的相關基因尚未完全明確,但有研究表明存在有與氣道高反應性、IgE調節(IgE【譯】:免疫球蛋白lgE是指人體的一種抗體,它存在于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Ig,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應。)和特應性反應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在哮喘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環境因素中主要包括某些激發因素,如塵螨、花粉、真菌、動物毛屑、二氧化硫、氨氣等各種特異和非特異性吸入物感染,如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等;食物,如魚、蝦、蟹、蛋類、牛奶等;藥物,如普萘洛爾(普萘洛爾【譯】:別名心得安,可治療心律失常、心絞痛、高血壓等)阿司匹林等;氣候變化、運動、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發因素。
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可概括為氣道免疫-炎癥機制、神經調節機制及其相互作用。
氣道免疫-炎癥機制
1、氣道炎癥形成機制
氣道慢性炎癥反應是由多種炎癥細胞、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結果。
當外源性變應原通過吸入、食入或接觸等途徑進入機體后被抗原遞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嗜酸粒細胞(嗜酸粒細胞:【
正常值及臨床意義】)內吞并激活T細胞。一方面,活化的輔助性Th2細胞產生白介素如IL-4、IL-5、和IL-13等激活B淋巴細胞,使之合成特異性IgE,后者結合于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等表面的IgE受體。若變應原再次進入體內,可與結合在細胞表面的IgE交聯,使該細胞合成并釋放多種活性介質導致氣道平滑肌收縮、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癥細胞侵潤(炎細胞浸潤【譯】:醫學上把炎細胞在炎癥灶聚集的現象稱炎細胞浸潤),產生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癥狀。2、氣道高反應性
是指氣道對各種刺激因子如變應原、理化因素、運動、藥物等呈現的高度敏感狀態,表現為患者接觸這些刺激因子時氣道出現國強或過早的收縮反應。氣道高反應性是支氣管哮喘的基本特征,可通過支氣管激發試驗來量化和評估,有癥狀的支氣管哮喘患者幾乎都存在氣道高反應性。
3、氣道重構
是支氣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表現為氣道上皮細胞黏液化生、平滑肌肥大/增生、上皮下膠原沉積和纖維化、血管增生等,多出現在反復發作、長期沒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支氣管哮喘患者。氣道重構使支氣管哮喘患者對吸入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出現不可逆氣流受限以及持續存在的氣道高反應性。
4、神經調節機制
神經因素是支氣管哮喘發病的重要環節之一。支氣管受復雜的自主神經支配,除腎上腺素能神經、膽堿能神經外,還有非腎上腺素能非膽堿能神經系統。支氣管哮喘患者B-腎上腺素受體功能低下,而患者對吸入組胺和乙酰甲膽堿反應性顯著增高,提示存在膽堿能神經張力的增加。
5、典型癥狀為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
癥狀可在數分鐘內發生,并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可經平喘藥物治療后緩解或自行緩解。夜間及凌晨發作或加重是支氣管哮喘的重要臨床特征。有些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其支氣管哮喘癥狀在運動時出現,稱為運動型哮喘。此外,臨床上還存在沒有喘息癥狀的不典型支氣管哮喘,患者可表現為發作性咳嗽、胸悶或其他癥狀。對以咳嗽為唯一癥狀的不典型哮喘為咳嗽變異性哮喘,(變異性哮喘【譯】: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臨床表現,無明顯喘息、氣促等癥狀或體征,但有氣道高反應性。)對以胸悶為唯一癥狀的不典型哮喘成為胸悶變異性哮喘。
6、體征
發作時典型的體型是雙肺可聞及廣泛的哮鳴音,呼氣音延長。但非常嚴重的支氣管哮喘發作,哮鳴音反而減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現為“沉默肺”,(沉默肺【譯】:哮喘發作時,用聽診器反而在肺部聽不到哮鳴音,醫生診斷為臨床上罕見的“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現。非發作期體檢可無異常發現,故未聞及哮鳴音,不能排除支氣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