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 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多是由急性胃炎發展而來,同時癌變率會明顯增加,應予以警惕。患者只有全面了解急性胃炎病因,在發病初期進行嚴密治療,才有可能控制病情,盡早扼制癌變,給予科學的治療。
全面認識急性胃炎七大病因
1、單純性的急性胃與飲食不注意、作息不規律等有關,但是急性胃炎可不單單只是單純性的,它還包括急性糜爛性、急性腐蝕性、急性化膿性等幾類。
2、胃壁受細菌感染而發病。例如常見的鏈球菌就會引發此類胃炎,此外像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也會引發。如果我們有呼吸道的疾病,其涕、痰等炎性分泌物中的病菌也是引發因素。如果有過胃息肉摘除術的患者也要加以警惕。這種急性胃炎的起病急,可表現為寒顫、高燒、上腹劇痛、惡心、嘔吐等。
3、急性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急性胃炎,自愿者吞服幽門螺桿菌后的臨床表示、內鏡所見及胃粘膜活檢病理組織學均顯示急性胃炎的特征。但臨床上很難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急性胃炎,因為一過性的上腹部癥狀多不為患者注意,亦極少需求胃查抄,加上可能大都患者癥狀很輕或無癥狀。對吞服幽門螺桿菌的自愿者隨訪研究證明,如不予抗菌醫治,幽門螺桿菌感染可持久存在并生長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尤其是50歲以上的更為多見。)。
4、藥物。常見的有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某些抗腫瘤藥、口服氯化鉀或鐵劑等,這些藥物直接損傷胃黏膜上皮層,引發炎癥。
5、誤服強酸或是強堿及其他腐蝕劑而引起的胃粘膜損傷。輕者粘膜充血、水腫、糜爛,重者可至急性潰瘍、胃壁壞死甚至穿孔。患者還可出現吞咽困難、上腹部劇痛、嘔吐、打嗝、咳嗽并可伴38-39度的高燒且呼吸困難。
6、飲食。食用過冷、過熱或過于粗糙的食物以及濃茶、咖啡、刺激性調味品會造成胃粘膜損傷,引起炎癥;進食被細菌或其它毒素污染的食物,都可能導致急性胃炎。
7、乙醇。乙醇具親酯性和溶脂能力,高濃度乙醇也就是烈酒而可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胃部炎癥,經常喝酒的人更容易得急性胃炎。
溫馨提示:患者千萬不要認為急性胃炎來的快去的快,急性胃炎久治不愈還會進一步惡化,產生慢性胃炎,加大治療難度和患者的痛苦。所以說,得了急性胃炎一定要采取措施進行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