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的發生多是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勾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
綜合古今醫家的意見,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與后天兩類。先天因素為稟賦薄弱,體質虧虛;后天則可歸納為飲食失調,久病或產育過多,七情違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機可概括為虛、瘀二字,而以虛為主。
氣虛
或因稟賦素虧,思慮傷脾,致脾虛氣陷,健運失司,肌肉不堅,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體陰虛,嗜茶多飲傷陌,過食寒涼傷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滯,化為痰飲,氣血無生,經筋失養而下垂。
血瘀
多因氣虛日久,運血無力,或久病入絡,血脈不通,而變生瘀血。血瘀是近年來引起人們重視的病機之一,有人曾系統調查過67例胃下垂患者,發現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脈象者占35.8%。另外,光纖胃鏡也發現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蒼白、靜脈顯露的瘀血現象。臨床上也證實,用常規升提之法未見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顯提高療效。
陰虛
多因素體陽虛,或久病多產育傷及陰血,五志氣火內燔,致胃陰不足,胃之筋脈失于濡潤,緩縱不收,造成胃下垂。
發病機制
由于病因及原發性疾病和體質的不同,其肌力低下的程度,韌帶松弛的程度存有一定的差異,其下垂程度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如無力型者往往伴全身臟器下垂,其懸吊,固定臟器的組織韌帶全部為低張力,而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臥少動者,往往是腹肌張力下降,膈肌懸吊力不足和胃肝韌帶松弛為主,常不合并全身臟器下垂。
溫馨提示: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后。飯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有了,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防本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采用簡便易學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