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經膠質瘤
神經膠質瘤發病率高,占顱內腫瘤的40·50%,其中包括星形細胞瘤、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少枝膠質瘤、室管膜瘤、成髓細胞瘤,松果體瘤、脈絡膜乳頭狀瘤、膠樣囊腫等。多數神經膠質瘤系浸潤生長,但也有呈結節狀,或兩者并存,尚有囊性變者。特征是腫瘤壓迫腦組織或腦神經,出現相應的肢體功能障礙,視力障礙,共濟和內分泌失調與顱內壓增高征象。
2)腦膜瘤
腦膜瘤為最多見的一類顱內良性腫瘤,約占腦瘤的15%,一半多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好發部位為矢狀竇旁、大腦鐮、大腦凹面、蝶骨嵴、外側裂、嗅溝、鞍結節、小腦幕、小腦腦橋角。尚可見于三叉神經、小腦凹面、腦室內、斜坡與枕大孔區。
腫瘤在形態上有球形及扁平形,生長緩慢,但可以長至巨大。少數有囊性變。多為緩慢發病,病程較長。
主要臨床特征是癲癇、偏癱、顱內壓增高及受累腦神經功能缺失等。腦膜瘤惡性變者約占1%。
3)垂體腺瘤
垂體腺瘤的共同特征是額顳頭痛、垂體內分泌障礙、視力減退與雙顳側偏盲。
垂體腺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多為良性,常發于中年。腫瘤大小在1cm一下,局限于蝶內者,稱微腺瘤。大于4cm以上者為巨大垂體腺瘤。
病理上分為: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堿性腺瘤、混合性腺瘤、垂體腺瘤。
按內分泌分類為:生長激素腺瘤、泌乳激素腺瘤、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促甲狀腺激素腺瘤,少數情況下瘤內出血,稱為垂體卒中,病情會急劇加重。
4)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以聽神經瘤多見,三叉神經纖維瘤次之,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迷走、副神經纖維瘤等少見。
1、聽神經纖維瘤臨床特征:一側耳鳴、體力減退、面部麻木、面神經周圍性癱瘓、共濟失調。
2、三叉神經纖維瘤的臨床特征是面部感覺減退,或有三叉神經痛,有時引起顱內壓增高。
3、其他神經纖維瘤:其特征為有該神經損害的癥狀表現。
5)先天性腫瘤
顱內先天性腫瘤包括:顱咽管腫瘤、上皮樣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 、脊索瘤等。
1、顱咽管瘤:特征是內分泌功能低下,發育遲緩、閉經、陽萎、視力障礙,有時發生尿崩癥,或顱內壓增高等。
2、上皮樣囊腫可出現相應的定位及顱內壓迫癥狀。
3、脊索瘤:多位于鞍區,斜坡等中線部位。可有的局部腦神經損害癥狀。
6)血管性腫瘤
顱內血管性腫瘤多見,以血管網狀細胞瘤和海綿狀血管瘤為主。
血管網狀細胞瘤多見于小腦半球,蚓體及腦干旁,少數位于大腦半球,海綿狀血管瘤多位于大腦半球,常出現腫瘤相應部位的定位癥狀。
7)轉移瘤與侵入瘤
特征:
1、顱內轉移瘤常為急性發病,腫瘤可以轉移至腦的各個部位,出現相應的定位與急性顱內壓增高癥狀。多數來源于肺、消化道、乳腺、子宮、腎臟及甲狀腺的惡性腫瘤,也可有腫瘤切除史。
2、侵入瘤以鼻咽癌最常見,腫瘤由顱底侵入,出現相應的損害腦神經癥狀。
近年來,腦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腦瘤約占全身腫瘤的5%,占兒童腫瘤的70%,而其它惡性腫瘤最終會有20-30%轉入顱內,不論其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都勢必使顱內壓升高,壓迫腦組織,導致中樞神經損害,危及患者生命。
綜合以上臨床特征,根據病史及發病年齡、結合CT和磁共振檢查、腦血管造影與腦室造影,或病理檢查,就可以確診不同的顱內腫瘤。一旦患者得到確診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