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執型患者的護理
(一)護理評估
收集資料
1.主觀資料
(1)主訴近期工作狀態、生活環境與以前相比感覺有變化。
(2)認為有人議論自己,用語言暗示自己周圍人的動作行為對自己有特殊意義。
(3)經常聽到一些不愉快的聲音如諷刺、打擊、批評、威脅、命令等語言。
(4)經常認為有儀器跟蹤控制自己的思想。
(5)認為妻子或丈夫有外遇,并跟蹤監視。
(6)訴說病情時有相應的情感障礙如易激惹、突然的發怒、恐懼和猜疑等表現。
(7)不能堅持正常工作,不能維持正常生活,每日沉緬于幻覺妄想體驗中。
(8)睡眠不好。
(9)食欲不好。
2.客觀資料
(1)軀體評估 意識狀態、生命體征、全身營養狀況、睡眠狀況、飲食狀況、排泄狀況。
(2)情緒狀態評估 抑郁、焦慮、興奮、易激惹。
(3)對疾病認識的評估 有無自知力。
(4)妄想內容是否離奇、抽象、脫離現實。
(5)社會心理狀況評估 家庭環境氣氛、各成員之間關系是否融洽、患者在家中的地位、經濟狀況、受教育情況及工作環境、社會支持系統。患者能否堅持正常工作,與同事家人能否正常相處。
(6)既往健康狀況評估家族史、患病史、藥物過敏史。
(7)在院外是否接受過治療,用藥情況,藥物反應、副作用等。
(8)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血糖、T3T4、心電圖、腦電圖檢查等。
(二)護理診斷
1.有暴力行為的危險 對自己或他人。與幻覺、妄想有關。
2.有逃跑行為的危險 與不安心住院有關。
3.不合作 不接受治療,不配合護理。與精神癥狀有關。
4.感知改變 幻聽,與幻覺有關。
5.社交孤立 不能與人正常交往,與精神狀態異常有關。
(三)預期目標
1.病人住院期間不發生自傷及傷害他人行為。
2.病人住院期間不發生逃離醫院的行為。
3.病人住院期間在護士的幫助下,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護理。
4.病人出現幻覺后避免發生危險的行為。
5.病人住院期間,在護士的指導下恢復與人正常交往的能力。
(四)護理措施
1.有自殺危險的病人禁止住單人房間。安置于重病室,有專人巡視、護理。做好心理護理,加強與病人心理的溝通。了解其病態的內心體驗,掌握病情動態變化,同時要了解病人出現自殺行為的規律。一般在凌晨、清晨、午睡或工作忙亂時及病人抑郁情緒突然好轉時容易發生意外。這些時間護士要提高警惕,加強責任心,密切觀察,杜絕意外事件發生。做好安全檢查工作,嚴格檢查病人攜帶的物品,防止病人留存各種銳器、長繩類物品,確保住院期間的安全。
針對病人傷害他人行為的護理問題,采取限制病人活動范圍。根據癥狀輕重分別隔離于興奮室,設專人巡視護理等措施。同時幫助病人建立社會中能接受的行為模式,指導病人了解自己出現的病態思維,學會控制情緒的變化。教會病人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以非暴力行為方式處理問題,提高病人與周圍人及親屬建立良好關系和遵守社會規范行為的能力。
護理人員在護理病人過程中,要耐心、和藹、不激惹、不刺激病人,對病人在妄想狀態下出現的過激行為不能遷就要及時疏導和阻止。
2.針對病人不安心住院逃離醫院行為的問題,護理人員要做到心中有數,重點交班。平時要加強巡視,病人活動范圍要在護士視線范圍之內,同時要經常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心理反應及逃離醫院的想法,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幫助病人正確對待住院的現實和認識治療的意義。
嚴格檢查病人攜帶的物品,嚴禁銳器、刀片、鐵絲、錢幣等帶入病房,以避免病人用這類物品作為逃離醫院的工具而發生意外。
隨手鎖好各種門,經常檢查門窗及環境設施,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及維修。鼓勵病人參加集體活動,使病人心情愉快,消除恐懼、顧慮和不安。對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盡量解決,不能解決的要做好解釋工作,避免用簡單生硬的語言刺激病人,爭取消除病人不安心住院逃跑的想法。
3.病人對疾病無自知力,不承認有病,不接受治療護理。主要問題是拒絕注射針劑,拒絕口服抗精神病藥物。護理中首先采取與病人語言交流的方式,態度要和藹、耐心、語言要誠懇,爭取得到病人的信任。用蔬泄的方式讓病人盡量談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解釋、勸慰和正確的指導。同時用肯定的語氣告訴病人,他有些思維方式與常人是有距離的,在藥物的治療下可以逐漸縮短與常人思維方式的距離,堅持治療可以達到正常的思維方式,用這種勸說的方法爭取得到病人對治療護理的配合。如采用的是藥物治療,須在病人服藥后認真檢查病人的口腔,確保藥物服下。
其次是在解釋勸說無效時,采用強迫病人接受治療的方式,盡量以注射治療為主可確保治療到位,必須口服藥物時要將藥物研碎幫助病人服下。
4.仔細觀察病人幻聽的種類、內容,及時疏導病人因幻覺引起的情緒變化,阻止病人在幻覺支配下產生相應的行為。
5.由于精神狀態異常,病人體驗到孤獨并感到處于受他人威脅的狀態,不易溝通,不能與他人正常相處。護理中要關心病人,根據病情制定生活計劃,安置病人住大房間,指導病人學會關心他人,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方法,鼓勵并要求病人參加集體活動,逐漸恢復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消除緊張、疑慮。
(五)教育計劃
病人自知力恢復后,給病人介紹疾病知識及健康教育的內容,幫助病人樹立重返社會的信心和能力,教會病人如何尊重別人、尊重家人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的方法。
指導家屬學習有關知識,正確對待精神病人的疾病癥狀,不歧視病人,尊重病人給病人以親人的關懷,為病人出院后創造良好的家庭護理環境,讓病人廣泛地接觸現實生活,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密切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以改善精神狀態,從而避免病人因長期住院與社會隔絕而引起的精神衰退。
教導病人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教導病人如何避免各種精神刺激,防止病情反復。如生活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克服性格中的缺陷,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及處理生活中的事件,適應并正確處理有關的社會矛盾,消除自卑與不滿,樹立堅強的意志等。
(六)評價結果
自知力是否恢復。
妄想內容是否動搖或消失。
能否配合治療按時服藥。
人際關系是否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