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目前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焦點之一,小編也希望大家都對此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很榮幸可以幫助大家,做一些相關方面的介紹:
一、病因病機
(一)病因
腦瘤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因素、胚胎殘余組織、病毒感染及某些物理、化學因素刺激有關。近年來通過分子遺傳學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腫瘤細胞都含有一個或多個在結構上或者功能上不正常的基因(稱癌基因),當正常細胞染色體上接上了這一基因就能促使細胞發生惡變和異常增殖成腦瘤。
(二)病機
本病在中醫文獻中草藥并無系統明確的記載,但屢屢提到腫瘤壓迫或損害神經系統所產生的頭痛、嘔吐、復視,乃至隨意運動障礙、昏迷等癥狀。
腦為髓海,為元神之府,清竅之所在,位高而屬陽。陽氣盛則陰邪不得入,陽氣虛則邪氣乘虛而入,大凡邪氣以風邪和火邪最易犯頭入腦。正氣虛弱,清氣不升和風冷侵襲、濁陰不降,陽氣阻滯而成髓海病變。因此,腦瘤的啟始、演變和形成,由機體陰陽乖戾、臟腑失和、痰濁化毒凝結所致。痰毒凝聚、肝風內動、氣虛郁結、正氣虧虛是腦瘤的病理基礎,在臨床上這些病機常互相關聯,復合致病,使病情日重難于救治。
我們通過觀察發現:正氣虛弱在本病的演變過程中至關重要,正虛抗病能力低下,不能抵御處邪的侵襲,癌瘤由此而生;并以此為條件和基礎進一步播散擴展。腦瘤晚期患者常因虛致病,或因病致虛,形成惡性循環;或經手術、放射、化療后,氣陰大傷,正氣不支,心神耗散,神無所倚導致昏迷。
二、分型、分類
自1926年Bailey和Cushing首先對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對腦瘤進行了各自的分類工作,至今沿未統一。我國學者習慣上根據腦瘤的組織起源將之分為:1、神經上皮組織起源的腫瘤;2、腦瘤起源的腫瘤以及與腦膜相關的間葉組織腫瘤;3、腦神經的Schwan細胞起源的腫瘤;4、血管成分起源的腫瘤和瘤樣病變;5、淋巴組織和造血組織起源的腫瘤;6、胚生殖細胞衍化的腫瘤;7、垂體前葉組織衍化的腫瘤;8、轉移化腫瘤;9、發育障礙形成的腫瘤和瘤樣病變。
也有將病理特征與臨床相結合分類,將腦瘤分為:1、膠質細胞瘤,占腦瘤的45%,居腦瘤之首;2、腦膜瘤,占腦瘤的15%左右;3、垂體腺瘤,新近報道發病率為15%~20%,多位于垂體前葉;4、神經鞘瘤,占顱內腫瘤10%左右;5、先天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0%;6、其他少見瘤如脂肪瘤、淋巴瘤、黑色素瘤;7、顱內轉移瘤,占顱內腫瘤的12%左右。侵蝕入顱內者最常見是鼻咽癌。
三、播散與轉移
腦瘤的惡性程度與轉移沒有明顯的相關,腦瘤轉移以顱內轉移為主,顱處轉移較少見。
1.顱內轉移 又稱種植性轉移,產生這種轉移的條件是腫瘤富于瘤細胞而較少間質,因此瘤細胞容易脫落;或因瘤組織暴露于腦脊液的通路內,脫落的細胞要被帶至遠處或沉積于是腦室壁上。符合以上條件的腫瘤有第四腦室的髓母細胞瘤和腦室壁上的室管膜母細胞瘤。此外,脈絡叢乳頭狀瘤及突入腦室的其他膠質瘤亦見有報道。有時腫瘤并不接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但手術、特別是腫瘤活檢或部分切除,可使瘤細胞脫落而散布于蛛網膜下腔,增加這種轉移的機會。轉移結節大多位于顱底各腦池及脊髓蛛網膜下腔。
2 .顱外轉移 一般較少見,主要原因是機體的循環系統內具有較強的排斥游離的腦瘤細胞的能力,同時顱內又缺乏賴以轉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顱內腫瘤大多數要求較高的生長環境與條件,轉移至顱外后常因不能適應環境而需要較長時間的潛伏期才能發病。而顱內腫瘤病人的生存期短,在轉移灶尚未被發現前就可因顱內壓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樞而死亡。但這些妨礙顱外轉移的條件可隨著治療的不斷進步而消失。首先顱內腫瘤經手術摘除及綜合治療后,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長;另外手術中接觸硬腦膜、頭皮及顱外軟組織機會大為增加,有時甚至發生瘤細胞直接進入開放的淋巴管與血管腔內、使術后腫瘤在硬腦膜與顱外組織上復發的機會增多,而這些組織中的淋巴道為腫瘤的更遠處轉移提供了途徑。文獻報道過的顱外轉移大多發生于手術后,甚至在有人認為手術是腦瘤顱外轉移的必要條件。但也有自發的轉移,特別是分腫瘤具有較大的浸潤性,能穿越硬腦膜而侵入顱外組織時。文獻報道過能向顱外轉移的腫瘤有膠質瘤、腦膜瘤、原發性肉瘤等。在膠質瘤中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為最多,占1/3,其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膠質瘤、星形細胞瘤及未分化膠質瘤。腦膜瘤轉移以血供較豐富的血管母細胞瘤以上皮細胞型為最多。幾乎身體各處都可發生轉移灶,但最多見的部位是肺及胸膜,占33%;頸及縱隔淋巴結占22%;肝14%,脊柱及骨髓系統占9%,腎占6%,其他少見部位有心臟、卵巢、子宮、膀胱、腮腺、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胃、結腸、頭皮、腹膜等。
四、腦瘤生長與發病
腦瘤可生長速度、生長方式與發病部位不同而癥狀有異。成人由于顱縫已閉合,如果發生顱內腫瘤,會使顱壓增高。在瘤初起因它的體積不大,通過正常生理調節可以暫時適應而不出現癥狀,隨著瘤體的不斷增大,生理調節作用趨于衰竭,于是就出現各種癥狀。
1.生長速度與癥狀 生長迅速,在短期內就占據了較多的顱內空間,癥狀出現就快。另外,如腫瘤發生出血、囊變,它的體積增長加快,雖然腫瘤不一定是惡性的,但癥狀亦會隨之加劇。這就是良性腫瘤病人長期一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在沒有明顯的外因下突然發生變化的道理。
2.發病部位與癥狀 瘤細胞的起源不限于一處,可同時或先后從多處生長,形成彼此不相聯的獨立病灶,故癥狀表現有時復雜。但一般情況下,顱后窩及中線的腫瘤,容易引起靜脈竇的回流障礙和腦脊液環通路的阻撓,造成腦脊液的積貯,較早出現顱高壓癥狀,但常無明確的定位癥狀。大腦半球及鞍內腫瘤,很少引起腦脊液通路阻塞,因此顱高壓癥狀出現得較晚,但定位癥狀常較明確。
3.生長方式與癥狀 顱內腫瘤引起的局部神經功能紊亂主要有二,一種是腫瘤擠壓血管,使之暫時失去血液供應而發生的功能障礙,稱為生理性障礙,多見于擴張性生長的腫瘤。如果治療及時,血供恢復,則功能障礙可逐漸恢復。另一種是腫瘤侵蝕了神經組織,使之在結構上遭到毀壞,稱為解剖性障礙,多見于浸潤性生長的腫瘤。雖將腫瘤切除,喪失的功能難以恢復。
4.全身情況與癥狀 妊娠、毒血癥、呼吸道感染、顱腦損傷等都能促使顱高壓癥狀及局灶癥狀早日出現。
在兒童由于顱逢未閉合,當顱內壓增高時可使顱縫裂開、頭圍增大、頭顱叩診出現破罐音(MacEven征)。另外由于顱內靜脈竇受壓,竇內壓力增高,部分血液通過各支靜脈流入頭皮及面部靜脈,使患兒的頭皮及面部靜脈明顯增粗。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一些相關的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在此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