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損害表淺,脫痂后不留瘢痕。粘膜皰疹易形成潰瘍,亦易愈合。水痘個別病例病變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腸、肝、腎上腺、胰等處,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細胞侵潤及局灶性壞死。帶狀皰疹受累的神經節可出現炎細胞浸潤、出血、灶性壞死及纖維性變。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在粘膜上生長繁殖后入血及淋巴液,在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再次增殖,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癥和全身病變,主要損害部位在皮膚,皮疹分秕出現與間歇性病毒血癥有關。隨后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病毒血癥消失,癥狀緩解。當免疫功能低下時易發生嚴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有的病例病變可累及內臟。部分病毒沿感覺神經末梢傳入。
水痘的病因
長期潛伏于脊神經后根神經節等處,形成慢性潛伏性感染。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患惡性腫瘤,受剌激)病毒被激活,導致神經節炎,并沿神經下行至相應的皮膚節段,造成簇狀皰疹及神經痛,稱為帶狀皰疹。
[病因與發病機制]
病原體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即人類皰疹病毒3型。該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生活力弱,不耐高溫、不耐酸,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水痘病毒經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在呼吸道粘膜細胞內增殖,2—3天后進人血液,產生病毒血癥,可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再次增殖后人血引起第2次病毒血癥,并行全身擴散,引起各器官病變。主要損害部位在皮膚,偶爾累及內臟。皮疹分批出現與間隙性病毒血癥相一致。皮疹出現1—4天后,產生特異性細胞免疫和抗體,病毒血癥消失,癥狀隨之緩解。
[病理]
皰疹只限于表皮的棘狀細胞層,呈退行性變和水腫。由于細胞裂解、液化和組織液的滲入,形成水皰。粘膜病變與皮疹類似。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受抑制者可發生全身播散性水痘,病變可波及呼吸道、食管、胃、肺、肝、脾、胰、腎上腺和腸道等,受累器官可有局灶性壞死、炎性細胞浸潤,可查見含嗜酸性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并發腦炎者,可有腦水腫、充血和點狀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