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對于多數長期臥床調養的患者并不陌生,長時間缺乏鍛煉,肌肉就會出現局部的萎縮,這對于患者的健康十分不利,為了患者的健康,我們應該多了解肌肉萎縮的臨床癥狀,下面我們一起看看肌肉萎縮的典型癥狀表現。
肌肉萎縮的典型癥狀
1、青年一側性上肢肌萎縮癥的發病于十四到二十四歲,男性常見,肌肉萎縮的起病隱襲,表現為前臂中點以下變細,大、小魚際和骨問肌萎縮明顯,常為單側,萎縮界限鮮明,無感覺障礙,但植物神經障礙比較明顯。
2、脊髓灰質軟化可表現為遠端進行性的肌萎蓿,或局限于手部,不侵犯前臂及上臂,肌肉萎縮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就停止。肌肉萎縮的癥狀還可伴有感覺障礙,好發于老年,常由梅毒(梅毒【譯】:是由蒼白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血管病變引起。
3、肌肉萎縮的初期起病,緩慢進行性面肌肉萎縮伴閉眼不緊、鼓腮或吹口哨不能,肱部肌肉萎縮、上肢舉手時肩胛骨呈翼樣突起,無感覺異常,表現為局限性一側顳肌、嚼肌肉萎縮,張口時下頜偏向病側,可同時伴有面部感覺及角膜反射減退或消失。
4、雙側肩胛帶肌肉萎縮,伴兩側上肢及胸壁感覺分離。
5、一側三角肌肉萎縮,肩關節外展不能或力弱,不伴有其他肌肉萎縮而腋下有壓痛雙側肩胛帶肌肉萎縮,有急性病史,無感覺異常及局部壓痛。
肌肉萎縮的分類
1、進行性四肢近端性的肌萎縮
它一般是肌源性的萎縮,一般是以四肢的近端和軀干肌明顯,往往表現為肩胛帶肌和骨盆帶肌萎縮和無力。如,頸肌的無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撐才能將頭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縮構成翼狀肩胛。
2、進行性四肢遠端性的肌萎縮
早期肌肉萎縮癥狀,它一般是以四肢遠端為主,上肢是在手的骨間肌,大、小魚際肌表現明顯,但是下肢是在脛前肌的萎縮表現明顯。兩側基本是對稱的,一般是發生在癱瘓之前,為單一的癥狀。常見的疾病有運動神經元病的肌萎縮側索硬化型和進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癥等。
3、急性或亞急性的肌萎縮
它一般是神經原性的肌萎縮,它發生的速度和神經受損的速度和程度是有關系的。神經受損越急越重,那么肌萎縮的發生的速度就會越快越明顯。急性發病的肌萎縮一般是發生在癱瘓之后,臨床上一般是以癱瘓為主,如,周圍神經炎,格林巴利綜合癥等。神經痛性的肌萎縮一般是發生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現肌張力降低,肌萎縮等。
4、肌源性萎縮
肌源性萎縮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導致的。萎縮不按神經分布,通常為近端型骨盆帶及肩胛帶對稱性肌萎縮,少數為遠端型。伴肌力減退,無肌纖維震顫和感覺障礙。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脫氫酶、谷草轉氨酶、磷酸葡萄糖變位酶、醛縮酶等均不同程度升高,肌權磷酸激酶最為敏感。肌電圖特征性改變為出現短時限多相電位。
5、廢用性肌肉萎縮
脊髓前角細胞及末梢神經等下運動神經元的病變主要指的是神經原性肌肉萎縮,彼此三者是有互相關連的,其中上運動神經元性病變雖也出現肌肉萎縮,有人將其列為繼發性,廢用性萎縮為晚期的。肌原性肌肉萎縮是指肌肉本身病變引發的。廢用性肌肉萎縮尚可郵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6、神經源性肌萎縮
據觀察,此癥狀表現都是因下運動神經元及其損害導致的。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神經核損害時肌萎縮呈節段性分布,以肢體遠端多見,可分為對稱和不對稱,不伴感覺障礙,常常出現肌束顫動的現象,其中肌力和腱反射程度與損害程度有關。肌電圖見肌纖維震顫電位或高波幅運動單位電位?;顧z見肌肉萎縮變薄。鏡下呈束性萎縮改變。
溫馨提示:要適當的采取一些鍛煉的方法,從內容上一般可以選擇傳統的體育鍛煉等。在臥床階段可采用臥位被動練功,隨時更換姿勢,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
【參考文獻:《神經肌肉疑難病研究集萃》、《周圍神經卡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