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的病理組織學類型包括乳頭狀癌、濾泡型癌、髓樣癌、未分化癌四大類,髓樣癌及未分化癌一般不易混淆。所以診斷甲狀腺乳頭狀癌時需要通過檢查血管、包膜侵犯狀態,只要具備癌細胞核的特征,不論病灶多么局限于包膜內或小到顯微鏡下才能找到的微小病灶也可基本確診。
1、檢查診斷時的注意事項
(1)頸部淋巴結觸診
應包括頦下、頜下,沿胸鎖乳突肌前后緣自上而下,重點檢查氣管旁、頸內靜脈周圍、鎖骨上區、頸后三角區,記錄腫大淋巴結部位、大小、數目、質地、活動度等。
(2)FANC檢查
應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多點取材,一次陰性不能輕易排除腫瘤診斷,應反復多次檢查。
(3)重視物理檢查
對可疑甲狀腺癌患者應首先詳細體格檢查,獲得第一手資料。觀察頸部外觀、氣管位置、頸及胸部有無靜脈曲張;進行甲狀腺觸診,分辨結節與甲狀腺關系、大小、活動度等性狀;全方位頸部淋巴結觸診。
2、首要檢查項目
(1)病理學檢查
瘤體大小不一,微小病變瘤體直徑<1.0cm,大的瘤體直徑可超過10cm,小瘤體為實體性,硬而堅實,一般為單發,多見包膜,常浸潤正常甲狀腺組織,大瘤體硬韌且呈囊性,切面暗紅色,膠樣物很少,常有鈣化,包膜不完整,囊內含有棕色或褐色囊液,可見乳頭狀突起。鏡下可見瘤體組織由乳頭狀結構組成,乳頭中心為纖維血管束,外覆單層或復層上皮細胞,核圓或橢圓,有細小核染質分布,典型者呈磨砂玻璃樣表現,偶見核分裂現象。散在較多鈣化砂粒體,腫瘤組織可僅生長在包膜內,也可浸潤到包膜外,或使淋巴管及血管受累。
(2)B超檢查
甲狀腺正常大小或體積增大。可發現低回聲的實體性腫塊,病灶內回聲不均,后方回聲衰減,可見粗糙或砂粒狀鈣化的強回聲點,病灶邊界不清,包膜可不完整,或見到病灶內部液性暗區,周圍血流較豐富。
(3)CT和MRI檢查
能清楚定位甲狀腺癌瘤位置、大小、對周圍組織的浸潤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確定腫瘤分期。
(4)放射性核素檢查
131I或99mTc示蹤掃描顯示結節為吸收功能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的“冷結節”同時也可發現轉移灶。
(5)FANC檢查
瘤細胞呈乳頭狀排列c惡性表現不明顯,核內可見圓形、大而空亮的包涵體,也可出現酸性合體細胞、砂粒體細胞,膠質消失。偶見核大小不一,染色質深,核仁增大。
3、次要檢查項目
(1)甲狀腺功能檢查
血清T4、T3、FT4、FT3、TSH水平多正常。
(2)喉鏡、氣管鏡檢查
觀察聲帶活動狀態,評估喉返神經受累情況。觀察腫瘤是否浸潤氣管。
(3)X線檢查
頸部軟組織正側位X線平片,觀察氣管有無移位、管腔有無狹窄、上縱隔是否增寬、椎體有否破壞。肺轉移時胸片可見一側或雙側肺野粟粒樣或多發片塊狀、棉絮狀陰影。骨轉移常發生在顱骨、胸骨柄、鎖骨、肋骨、脊椎骨等,骨骼X線平片表現為溶骨性破壞,無骨膜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