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大,我國精神病患者是逐年增多,目前我國有精神病患者1億人,精神病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精神病的診斷。
診斷精神病,必須符合以下四條標準。
(一)癥狀學標準:確定無疑至少具有下述特征性癥狀之一。如果癥狀的存在很可能但并非確定,或者癥狀雖然存在但并非十分典型,則至少具有下述特征性癥狀中的兩個。
1、內心被揭露體驗(被洞悉感):病人“直覺地”感到自己內心活動已被別人知曉。相應的解釋性妄想可有可無。或者,病人感到他的思想已經“傳播”或“廣播”出去而被人們的(思維播散)。
2、被控制體驗:病人感到他的思想、情感或行動受著某種外力的控制,完全不是出自他的志。或者病人感到自己的身體活動完全是被動的(軀體被動體驗),或者是不由自主地“扮演”出來的(被強加的體驗)。相應的解釋性妄想可有可無,即病人并不一定把這種現象歸之于某種確定的外力,如果個人、某個集團或受人操縱的某種儀器等。
3、思想插入:病人在思考時感到有某些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思想“插入”其中。或者思想被奪走,病人感到:很自然就要接著想到的思相忽然“被奪走”了,他既說不出被奪走的思想是什么,也否認那是由于“忘記了”、“一時想不起來”,他有一種“被奪走”的特殊體驗。或者病人在思考時,思想突然中斷,無以為繼(思想阻滯,思維中斷),這主要也是一種特殊的體驗,但可伴有忽然言語中斷的客觀表現。
4、特征性言語幻聽:思維鳴響,或者幻聽評論病人當時正在進行的活動,或者幻聽命令病人必須怎樣做或者兩個或多個談話聲在交談。幻聽內容與病人的心情和思想無關也是這類幻聽的特征之一。
5、特征性妄想:原發性妄想;或者妄想知覺;或者多個互不相關甚至互相矛盾的妄想,或者,高度復雜且涉及范圍廣泛但完全不成系統的妄想,或者內容多變但持久存在且無相應情感和行動的妄想。
6、特征性思維障礙:破裂性思維;或者個人所特有的邏輯,即邏輯倒錯或者把有共同之點或相似之處的事物等同起來(“隱喻性”)或者用近似的詞代替確切的詞,語詞新作, 言語離題脫軌,以致難于理解;或者抽象概念與具體概念互相混淆;或者沒有動機和客觀效果以致無法理解的議論(所謂詭辯癥);或者思想內容貧乏的言語。
7、特征性緊張癥狀群:木僵伴有刻板言語或模仿言語;或者木僵伴有刻板動作,或模仿動作、作態、主動性違拗、被動服從或蠟樣屈曲,或者木僵且有時穿插一系列復雜而敏捷的行動;或者木僵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
8、青春癥行為:在沒有一般性言語運動興奮的情況下不時出現各種顯著怪異的行動,如不可預測的前后毫無聯系且與環境顯得極不相稱的行為;或者沖動性行為(突如其來、沒有任何明顯的動機、似乎指向一定的目標但沒有完成又中止的行動,或忽然無故改變目標、事后說不出任何恰當的解釋以致使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或者思想、情感和動機目的顯著地不協調或互相矛盾的各種行為。
9、特征性情感障礙:在一般性情感遲鈍、平淡的背景上出現各種很不恰當的情感活動或者情感淡漠伴有社會性退宿。
(二) 嚴重性標準
精神病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其嚴重程度需符合精神病的三點要求:
1、與現實不能保持恰當的接觸,或者不能客觀地評價環境事物。
2、不能恰當料理個人或/和家庭日常生活。
3、喪失自知力:病人本人不承認有任何精神不正常,或者雖承認精神不正常,卻不能具體說出不正常表現在什么地方,或者只限于復述從醫生那里聽來的某些術語(如妄想)卻不承認該術語所表示的病人實際精神神異常(如堅持其妄想信念)。
(三) 時間標準
患病至少三個月。
(四) 陰性標準
不符合下列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
1、意識障礙。
2、情感性精神病。
3、腦器質性精神病。
4、軀體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礙。
5、反應性精神障礙。
6、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7、偏執性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