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病程對脊柱結合進行了新的分期
1.活動期,表現發熱、盜汗、消瘦、腰背疼痛、僵硬、神經功能障礙、竇道等;
2.穩定性,脊柱結核病灶已穩定,臨床上已經不需要抗結核治療。如沒有形成嚴重后凸畸形,沒有神經受壓功能障礙,沒有脊柱不穩時為臨床治愈;如出現后遺癥時(如逐漸形成后凸畸形、神經功能障礙和脊柱不穩)需進一步治療。我們治療的目的就是運用各種方法將活動期的脊柱結核順利進入穩定期,臨床大多數求治的患者大多數是屬活動期,約占85%—95%。
脊柱結核
二、脊柱結核還有從CT 的影像分為四型
1.碎片型:椎體破壞后留下小碎片,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軟組織陰 影,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
2.溶骨型:椎體前緣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壞區;
3.骨膜下型:椎體前緣有參差不齊的骨性破壞,椎旁軟組織中常 可見環形或半環形鈣化影像;
4.局限性骨破壞型:破壞區周圍時有硬化帶。
三、最常見分型以初起病變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將脊柱結核分為四型
1.椎體中心型
病變起于椎體中心松質骨,椎體破壞后塌陷呈楔形,小兒多見因此又稱幼兒型,椎體周圍軟骨成份多,中心骨化部分病變發展后可有塌陷。早期椎間隙尚在。此型應與椎體腫瘤特別是轉移癌鑒別。
2.椎體邊緣型
又稱骨骺型或成人型,最常見,發生在較大兒童或成人,起于椎體上緣或下緣的骨骺,往往相鄰椎體骺部同時受累,早期 x 線攝片 顯示間盤狹窄,病變常迅速破壞椎間軟組織,使椎間隙狹窄或消失,約占脊柱結核75%。
3.椎體前型或骨膜下型
脊柱結核病理分型示意圖常見于胸椎椎體前緣,成人多見,膿腫在椎前韌帶和骨膜下, 縱向廣泛剝離,常擴散累及上下鄰近脊椎。多椎體前緣被破壞,這類型應與胸主動脈瘤侵蝕椎體相鑒別。
4.附件結核
椎體附件部分如橫突、椎板、椎弓根或棘突結核,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