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囊腫為舌下腺的潴留囊腫,多由于舌下腺管的炎癥性病變所引起;常見于青年人。由于其外形類似蛙鳴時鼓起的咽囊,故又名“蛤膜腫”。
舌下囊腫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帶的一側,透明,略呈藍色。囊壁甚薄,覆蓋的口腔粘膜可以推動。內容物為無色的粘性液體。舌下囊腫有時很大,可經舌系帶下擴展至對側,亦可向口腔底深部擴展,突出到頸下,將舌上抬,影響說話,進食。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后又逐漸增大。
較小囊腫可自口腔全部摘除之。較大囊腫,其全部摘除有困難時,可切除囊腫前壁,并將其邊緣與口腔粘膜縫合(袋形縫合)。
由于舌下囊腫常見不同程度的炎癥細胞浸潤可見伴有炎性反應存在。因而在激光手術后不論囊腫大小都應給予抗生素治療2周。可口服、肌注或由靜脈滴注給藥。
同時還可給多簇維生素類制劑及有助于康復的方法治療。如術后用弱激光照射創面,一次20分鐘,1日1次,10~15次一療程,可減少用藥量。
目前,口腔頜面部癌癥療效尚不能令人滿意,其病員的5年生存率僅在60%左右。這是由于目前癌癥的治療都是一種“癌后治療”,因此,腫瘤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
消除或減少致癌因素。預防口腔頜面部腫瘤首先要除去病因,消除外來的慢性刺激因素,及時處理殘根、殘冠、錯位牙,磨平銳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復體和不良的義齒,以免口腔粘膜經常受到刺激或損傷,從而避免誘發癌腫,特別是舌、頰、牙齦癌。注意口腔衛生,不吃過燙和刺激性的食物,定期進行口腔預防保健治療,戒除煙、酒,在戶外曝日或在與有害工業物質接觸下工作時,應加強口腔防護措施,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抑郁,保持樂觀,這些均有益于腫瘤的預防。
及時處理癌前病損。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癌前病損有口腔扁平苔癬、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盤狀紅斑狼瘡、上皮過度角化、紅斑、白斑、先天性角化不良、梅毒、著色性干皮病等。其中以白斑和紅斑最常見,白斑的癌變率在5%左右;紅斑的癌變率更高,臨床上80%的紅斑病員病理切片表現為浸潤癌或原位癌。還應加強防癌宣傳,開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