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是指隆起于結腸黏膜表皮,向腔內突起的贅生物。結腸息肉多發生于乙狀結腸和直腸,男性多于女性,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結腸息肉的癌變率與息肉的組織類型、大小及上皮異型增生有關。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較高,其中乳頭狀腺瘤癌變率為30%~70%,腺瘤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大于2cm,癌變率達到30%~50%。重度異型增生癌變率為27%,據估計,癌變時間為5~15年。結腸息肉基本無明顯癥狀,但若出現便血、大便習慣的改變、大便形狀異常等癥狀,則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
專家介紹說,便血是結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的癥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誤認為是痔瘡的癥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痔瘡與結腸息肉引發的出血有著本質的區別。痔瘡引發的出血常表現為大便后滴血,呈鮮紅色,而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與大便混雜,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多為息肉表面破潰所致。此外,大便習慣的改變,如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尤其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或出現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再有,大便形狀異常時應引起重視。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較大,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有血跡。患者若出現以上三種癥狀,千萬不可大意,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專家建議,年齡大于50歲的健康成年人,有條件的應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有直(結)腸息肉、結腸癌家族史和腹瀉、便秘、便血病史,體檢發現血CEA、CA199增高,大便潛血陽性者,應進行結腸病變的篩查,首選是結腸鏡。不管是什么樣的結腸息肉,都應該在內鏡下先取活檢并送病理檢查。不能做結腸鏡或不愿意做結腸鏡的病人,可以選擇鋇灌腸或CT仿真結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