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實施息肉電切的病例逐漸增多,以往電切術后并發癥,如出血、穿孔等,在內鏡醫師的努力控制下有所減少,但術后電灼傷情況仍存在。
一、息肉切除術后電凝綜合征并不少見。電凝綜合征常表現為術后局限性腹痛、發熱、白細胞升高等,多發生于術后內,無腸道穿孔證據。其主要原因是電凝造成腸壁透壁損傷,引起漿膜層炎癥反應,從而導致局限性腹膜炎癥狀。經腸鏡結腸息肉電凝切除術后6h一2d出現局限性腹痛、腹部肌緊張及反跳痛等局部腹膜炎體征,腹部線檢查排除腸道穿孑L,經保守治療后癥狀緩解,電凝綜合征的診斷即可確立。本文3例符合上述標準。
二、誘因造成息肉切除術后電凝綜合征的常見因素包括:息肉較大;息肉起源于肌層,肌細胞導電,電凝時易穿透腸壁;圈套器未收緊,接觸鄰近腸壁; 電流強度過大,電凝時間過長;右半結腸腸壁較薄,易傳導熱量。本文例2考慮電凝止血時應用電流較強,熱量傳導至結腸周圍小腸,引起應激反應,導致電凝綜合征。
三、治療電凝綜合征的治療措施包括禁食、臥床休息、補液支持及抗生素預防感染。其臨床表現與術后腸穿孔不易鑒別,須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術,但經上述治療后癥狀不緩解或有加重趨勢者應警惕腸穿孔。本文例因癥狀較重,雖腹部x線檢查未見游離氣體,但考慮腸穿孔,行剖腹探查術,術中發現腸管溫度較高,但未見穿孔,后回顧分析臨床資料、手術過程、癥狀特征、治療措施及結局,方診斷為電凝綜合征。提示腸息肉摘除術后,若發現患者出現局部腹痛、肌緊張,而x線檢查未見腹內游離氣體,應考慮漿膜灼傷或微小穿孑L,要嚴密觀察病情并予抗生素治療。因息肉電切術患者術前多行腸道準備,相對清潔,所以術后電凝綜合征觀察時間較為充裕,只要腹痛不擴散,抗生素有效,就不必手術,多可自愈。
四、預防為減少電凝綜合征,我們建議
①腸鏡檢查發現寬基息肉,應行超聲內鏡檢查,以明確組織起源;
②圈套息肉時注意不要將周圍正常黏膜套人,對帶蒂息肉,套扎部位應在蒂中央,過于鄰近蒂根部的套扎會增加電切后創面范圍;
③電切與電凝相結合,掌握合適電流強度和電凝時間;
④腸息肉摘除后尤其創面較大或電凝時間較長者,應禁食、嚴密觀察病情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