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核病的實驗室檢查
1.涂片檢測
將病人的痰或是其他部位的體液制成涂片在鏡下檢測患者的陰、陽性。
2.X線檢查
X線檢查不但可早期發現結核,而且可對病兆的部位、范圍、性質、發展情況和效果作出診斷。
3.結核菌素試驗
陽性:表示結核感染,但并不一定患病。稀釋度一作皮試呈陽性者,常提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灶。
陰性:提示沒有結核菌感染。但仍要排除下列情況。
A、結核菌感染后需4-8周變態反應才能充分建立;所以在變態反應前期,結素試驗可為陰性。
B、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者,營養不良以及麻疹、百日咳病人,結素反應可暫時消失。
C、嚴重結核病和各種危重病人對結素無反應。
D、其它如淋巴免疫系統缺陷(白血病、結節病)病人和老年人的結素反應也常為陰性。
二、研究中的結核病診斷技術
由于現有結核病細菌學診斷技術存在的技術缺陷,尋找簡便、快速、實用的實驗診斷方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年來防治結核病工作者在細菌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在結核病的實驗診斷中引入了多項技術指標并取得了一定的進燕尾服。建立了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
1.結核病的免疫學診斷技術:
近年來報道較多的主要有血清學診斷技術:這項技術起始于19世紀末,主要是檢測血清內的抗結核抗菌素體。它是一種快速、簡便的檢查技術,并且在多種疾病的診斷中得到廣泛的應用。1976年Nassau首先將酶疫吸附試驗(ELISA)法應用于結核病的免疫學診斷以后,由于這種方法具有與同位素檢測相似的靈敏度并避免了同位素的,放射性污染,國內外一直沒有間斷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檢測結核病人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陽性率在70%-90%,假陽性在4%-8%,這一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結核病免疫學診斷的進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核菌的抗原性較弱且屬間和種間共同抗原決定簇的存在及體液免疫與結核病的相關性未得到充分的闡明,致使ELISA這一血清學診斷技術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2.結核病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在醫學領域取得的飛速發展,研究者也將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引入了結核病實驗研究范圍。聚合酶鏈反應(PCR)是一種以核酸生物化學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是生物醫學領域內最有價值的研究手段之一。自1989年引入結核病的診斷以來,立即成為結核病細 菌 學診斷領域中備受關注的焦點。經過數年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經驗,使這一方法不斷完善,其反應靈敏、特異、快速的特性在多數報告中得到肯定。PCR的 技術操作并不復雜,但是要求很高的技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