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應做什么檢查?結腸癌是我國常見的腫瘤疾病,而且很難治愈,如不早點結合些結腸癌的檢查,就可能無法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到時就會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大家要提前了解些結腸癌的檢查,才能更好的發現病情。下面就來看看結腸癌的檢查有哪些方法。
1、經腸腔檢查
應用特制的纖維超聲內鏡,于超聲傳感器與腸壁間充以水,在超聲傳感器外包一特制水囊,或包被一氣囊進入腸腔后注水,使傳感器隔水測定,從測定的圖像顯示腸壁5個層次,即黏膜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及漿膜層。這就是結腸癌的檢查方法之一。
2、超聲切面顯像診斷
結腸腫瘤的超聲檢查,可用于以下2個方面,即經腹壁或經腸腔內檢查。這也屬于結腸癌的檢查項目。
3、經腹壁檢查
直接檢查腸道原發腫塊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關系等;檢查轉移灶:包括腹膜后,腸系膜根部淋巴結,轉移結節或腫塊,盆腔有無轉移結節;肝臟有無占位性實質性腫塊。這種結腸癌的檢查比較常見。
大便隱血(FOBT)試驗是最早的結腸癌的診斷方法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將FOBT用作無癥狀人群結腸癌檢查,至今仍不失為一種實用的篩檢手段。FOBT有化學法和免疫法?;瘜W法包括聯苯胺試驗和愈創木酚試驗等,但特異性不夠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單擴法(SRID)、乳膠凝集法(LA)、對流免疫電泳(CIE)、免疫酶標法(ELISA)及反向間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較適合于大批量篩檢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聯苯胺法的72.7%,而特異度RPHA為81.9%,高于聯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為初篩可明顯減少復篩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飲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細胞學診斷
結腸癌脫落細胞學檢查方法有:直腸沖洗、腸鏡直視下刷取、線網氣囊擦取以及病灶處指檢涂片法等。但以腸鏡下明視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檢涂片較為實用,如發現惡性細胞有診斷意義。如屬可疑惡性或核略大、染色質增多的核異質細胞者,不足以作最終診斷,但提示應作復查或活組織檢查以確診。盡管脫落細胞找到惡性腫瘤細胞,但確定治療方案,仍應依據組織病理學診斷。
組織病理學檢查也是結腸癌的診斷方法?;罱M織標本病理檢查是擬訂治療方案所必需的依據。
結腸癌應做什么檢查?以上就是關于結腸癌的檢查方法的介紹了,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結腸癌的患者們都能積極治療,保持一個好心態,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