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膜腔感染
1.臨床診斷
發熱,胸痛,胸水外觀呈膿性、或帶臭味、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1×109/L。
2.病原學臨床診斷
(1)胸水培養分離到病原菌。
(2)胸水普通培養無菌生長,但涂片見到細菌。
呼吸道感染的診斷
3.說明
(1)胸水發現病原菌,則不論胸水性狀和常規檢查結果如何,均可作出病原學診斷。
(2)應強調胸水的厭氧菌培養。
(3)鄰近部位感染自然擴散而來的胸膜腔感染,如并發于肺炎、支氣管胸膜瘺、肝膿腫者不列為醫院感染;診斷操作促使感染擴散者則屬醫院感染。若肺炎系醫院感染,如其并發膿胸按醫院感染肺炎報告,另加注括號標明膿胸。
(4)結核性胸膜來自然演變成結核性膿胸不屬于醫院感染。
(5)病人同時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時,僅需報告下呼吸道感染。
(二)上呼吸道感染
1.臨床診斷:發熱(≥38.0℃超過2天),有鼻咽、鼻旁竇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癥表現。
2.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分泌物涂片或培養可發現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
3.說明:必須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過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癥。
(三)下呼吸道感染
1.臨床診斷
(1)患者出現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現濕啰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①發熱。②白細胞總數和(或)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③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
(2)慢性氣道疾患患者穩定期(慢性支氣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支氣管擴張癥)繼發急性感染,井有病原學改變或X線胸片顯示與入院時比較有明顯改變或新病變。
2.病原學臨床診斷
(1)經篩選的痰液,連續兩次分離到相同病原體。
(2)痰細菌定量培養分離病原菌數≥106CUF/ml。
(3)血培養或并發胸腔積液者的胸液分離到病原體。
(4)經纖維支氣管鏡或人工氣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數≥106CFU/ml;經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分離到病原菌數≥104CFU/ml;或經防污染標本刷(PSB)、防污染支氣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離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氣管擴張者病原菌數必須≥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樣標本中分離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細菌或其他特殊病原體。
(6)免疫血清學、組織病理學的病原學診斷證據。
3.說明
(1)痰液篩選的標準為痰液涂片鏡檢鱗狀上皮細胞<10個>25個/低倍視野或鱗狀上皮細胞/白細胞≤1:2.5;免痠抑制和粒細胞缺乏患者見到柱狀上皮細胞或錐狀上皮細胞與白細胞同時存在,白細胞數量可以不嚴格限定。
(2)應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腫、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變。
(3)病變局限于氣道者為醫院感染氣管-支氣管炎;出現肺實質炎癥(X線片顯示)者為醫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膿腫),報告時需分別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