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應根據病史、體征等進行綜合分析和鑒別診斷。
(一)病史
1.年齡與性別
兒童和青少年發生黃疸時首先要注意與遺傳因素所致的黃疸相鑒別,對新生兒的黃疸更應考慮遺傳因素。中年患者膽道系統結石的發病率較高。40歲以上應警惕癌性梗阻性膽汁淤積。病毒性肝炎可在任何年齡發生。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好發于女性,而胰腺癌、原發性肝癌以男性為多。如系孕婦應注意妊娠性肝內膽汁淤積、先兆子癇、妊娠脂肪肝等。
2.現病史
(1)病程經過
急驟出現黃疸多見于急性肝炎、膽道結石以及急性溶血;黃疸緩慢或較隱匿發生時,要注意癌性黃疸或慢性溶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黃疸一般在起病后1-2周達高峰,1~2個月內消退;膽汁淤積性肝硬化及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癥的黃疸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慢性膽道疾病多有反復短暫發作史,黃疸呈波動性。在慢性溶血的基礎上發生急性溶血危象時可迅速出現深度黃疸。癌性黃疸多呈進行性,但部分壺腹癌或膽總管癌可因癌腫壞死、出血而暫時緩解。
(2)腹痛及消化道癥狀
隱痛多見于病毒性肝炎;脹痛且進行性加重應注意肝癌;右上腹陣發性絞痛多見于膽結石或膽道蛔蟲;上腹及腰背痛提示胰腺癌。病毒性肝炎常在黃疸出現前不久出現厭食、飽脹等消化不良表現,而腫瘤患者在黃疸出現前多有較長時間消化不良。
(3)其他伴隨癥狀
急性溶血時有醬油色尿,糞便顏色加深,不伴皮膚瘙癢;肝細胞性黃疸時尿色加深,糞便顏色淺黃;膽汁淤積性黃疸時尿如濃茶,糞便為淺灰或陶土色。
(4)發熱
2.肝膽系統有急性化膿性感染時常有高熱、寒戰,并常發生在上腹劇烈絞痛之后。
1.病毒性肝炎在黃疸出現前常有低熱,少數病人可發生高熱。癌組織壞死或繼發感染也可引起發熱。溶血危象多先有高熱,隨即出現黃疸。
3.既往史有慢性肝病史者多為肝病復發。有急性上腹痛史要注意膽結石及膽道蛔蟲病。
對有過膽道手術史者,應考慮是否有結石再發、術后膽道狹窄等。對有手術史及輸血史者,要警惕急性病毒性肝炎。
4.個人史要注意肝炎接觸史、服藥史、飲酒史。此外還要注意有無血吸蟲、鉤端螺旋體病流行地區居住與疫水接觸史。
5.家族史對有家族史者應警惕遺傳性溶血性貧血、UGT基因變異以及遺傳性高結合膽紅素血癥。
(二)體征
1.黃疸色澤及伴隨皮膚表現
由溶血引起的黃疸皮膚呈檸檬色,伴有瞼結膜蒼白;肝細胞損害所致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慢性肝病可見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膽汁淤積性黃疸呈暗黃、黃綠和綠褐色,有時可見眼瞼黃色瘤。
2.腹部體征
病毒性肝炎、肝癌、早期肝硬化均可有肝腫大,肝硬化進一步發展時肝臟可縮小,伴有脾腫大。溶血性黃疸也可出現脾腫大。膽總管結石一旦引起梗阻,膽囊可腫大。胰頭癌、壺腹周圍癌、膽總管癌引起肝外膽汁淤積時膽囊腫大,表面光滑、可移動以及無壓痛是其主要特點,即所謂Courvoisier征。有腹腔積液和腹壁靜脈曲張時,多見于失代償期肝硬化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門脈高壓、下腔靜脈阻塞等。
3.其他體征
急性黃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應懷疑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粟粒性結核可同時出現黃疸和淺表淋巴結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