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的皮膚與豬膜黃染常為輕度呈淺檸檬黃色,且常因貧血而伴有皮膚蒼白。
溶血性黃疸原因
?、偌t細胞本身內在缺陷。
?、诩t細胞受外在因素所損害。受損紅細胞可在網狀內皮系統內提早破壞,或直接在血管內破壞。
溶血性黃疸的診斷主要靠下列實驗室檢查
?、偌S膽原及尿膽原含量增加。
②血清膽紅素增加,凡登伯試驗呈間接反應。
?、垩芯W織紅細胞增多。
?、苎彖F含量增加。
?、莨撬杓t系統增生旺盛。
二、肝細胞性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的診斷與鑒別,除病史與臨床檢查之外,常須依靠實驗檢查。肝穿刺活檢對某些疑難病例鑒別診斷有重要幫助,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與慎重施行。
(一)黃增型病毒性肝炎
本世紀以來,認為病毒性肝炎僅有甲型和乙型。1965年以后明確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性質以來,1974年提出還有輸血后及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發現了丁型肝炎病毒(因子)1979年對甲型肝炎病毒體外培養成功。1989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根據當前的研究發現,將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為丙型肝炎病毒,將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為戊型肝炎病毒。目前,病毒性肝炎至少應包括甲、乙、丙、丁、戊型A、B、C、D、E型)。
1、急性黃癥型病毒性肝炎
其黃疸前期為數天至1周。最突出的癥狀是疲乏、食欲缺乏。惡心、肝區痛或不適感,伴有或不伴有發熱。有些病例因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與腹瀉,常被誤診為胃腸消化不良;有些主要表現上呼吸道癥狀,常被誤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數病例可因發熱與多發性關節痛,被誤診為風濕熱。黃疸前期臨床診斷較困難,但此時血清氨基轉移酶活性常明顯升高陽性率達100%人最有早期診斷價值。黃疸出現后,自覺癥狀反而減輕,此時主要體征為黃疸、肝腫大或肝脾腫大,質略鵬觸痛,肝區常有叩擊痛,也可無明顯肝腫大。肝功能試驗腦絮、摩濁、鋅濁大都陽性,尿中尿膽原排量增多與膽紅素陽性,有助于診斷。黃疸經過一般為2-4周,有時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