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動脈瘤及其危害?
“動脈瘤”一詞,通常會引起人們的誤解,與“腫瘤” 混為一談,其實完全是兩回事。醫學上對動脈瘤的定義是腦動脈局部異常的膨大。通俗地講,動脈管壁就象自行車的內胎,所不同的是動脈內充滿的是血液,內胎內是氣體。如果內胎局部有磨損,充氣時就會在磨損處鼓出一個包,也就形成了“動脈瘤”,此處的內胎壁就變得薄弱,如果破裂,即形成了“動脈瘤破裂出血”。
據統計,動脈瘤一旦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達40%,第二次出血的死亡率為60%。第一次出血后經保守治療存活下來的病人,有 35%將在一年內因再次出血而死亡,51%將在5年內死亡。未破裂動脈瘤出血后發生嚴重病殘或死亡者超過60%。所以對此類病人應及時進行腦血管造影,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如何治療動脈瘤呢?
動脈瘤是中青年患者中死亡率和致殘率極高的疾病。動脈瘤一經確診,必須給予必要的治療。首先在急性期,由于血液刺激腦底或腦表面的血管,引起腦血管痙攣導致腦梗塞,出現意識障礙加重、偏癱、失語等腦損害表現;其次因為此類病人在2-4周時最容易復發,使病情惡化導致死亡。所以,即使病人經內科處理自覺癥狀消失,認為治愈了,也應給予相應的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的目的是去除病因,即消除動脈壁的破損處,爭取達到防止動脈瘤再次破裂的作用。它包括顯微神經外科的開顱直接夾閉動脈瘤頸和血管內神經外科的動脈瘤囊內栓塞手術即血管內治療或二者的聯合治療。
血管內治療動脈瘤是將微導管送入動脈瘤內,以彈簧圈、醫用膠等材料閉塞動脈瘤,從而防止動脈瘤出血和復發,使患者痊愈。歐美國家已將血管內治療作為治療動脈瘤的首選方法。對于開顱難于到達的動脈瘤、一般情況差難于耐受手術的或出血急性期的患者,血管內治療同樣可以奏效。
血管內治療對于腦血管病的治療體現了從不能手術到能手術,從創傷小的手術到微創手術,從微創到無創的發展趨勢,具有創傷小、痛苦小、危險性低、成功率高等突出優點,為病人所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