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黑色素瘤以鏡下表現下變萬化而著稱,具有多種多樣的細胞形態,組織學類型及間質變化。典型的病例容易識別,無明顯黑色素、無著核特征的病例較難診斷。以血管周細胞瘤樣的生長方惡性黑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
原發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內的黑素細胞增生所致,其表現為色素濃重的逐漸增大的結節,周圍可繞以紅暈。其發病率雖較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低,但惡性度大,轉移發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除了由巨大性先天性色痣續發癌變的病例多見于兒童外,惡性黑素瘤大多發生。初起為一色素斑,棕色至黑色不等,且色澤常不均勻,深淺不一,邊緣不甚規則,以后可逐漸擴大,隆起成斑塊、結節或腫塊,甚至潰破、出血,最后發生轉移。惡性黑色素瘤以其復雜的組織結構,涉及鑒別診斷較廣,加大了日常工作中診斷的難度,因此,在形態特殊的腫瘤診斷中,斷不可草率地排除掉惡黑的可能性。血管周細胞瘤樣生長方式的惡性黑色素瘤少見,國內報道較少,大多病理參考書中也僅有提及。
診斷
血管周細胞瘤樣惡性黑色素瘤雖然大體及形態特殊,但在光鏡下仔細觀察仍然可以找到其核的特點,患者腫瘤細胞異型性不大,仍可看到毛玻璃樣核、嗜酸性核及核內假包涵體,符合典型的核的特征,核分裂像豐富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結節周邊部可以看到浸潤的瘤細胞,有少量黑色素,支持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需要注意的是,伴有較多紅細胞的惡黑中的黑色素易當作含鐵血黃素而被忽視,這也是我們在診斷中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