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紅細胞死亡后釋放的血紅蛋白經分解產生間接膽紅素(I-Bil),經肝臟轉化為直接膽紅素(D-Bil),隨膽汁一起排入膽道,最后經大便排出。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之和就是總膽紅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均可使人發生黃疸。如果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間接膽紅素過多,肝臟不能完全把它轉化為直接膽紅素,可以發生溶血性黃疸。
另外,脾臟機能亢進時,使紅細胞破壞,由于大量紅細胞的破壞,形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貧血,缺氧和紅細胞破壞產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使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潴留,超過正常的水平而出現黃疸。
溶血性黃疸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1、急性溶血性黃疸的癥狀有寒戰、高熱、惡心嘔吐、頭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適、血紅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現黃疸貧血及肝脾腫大的癥狀。
2、慢性溶血性黃疸的癥狀較輕,主要是黃疸和貧血部分患者可出現脾大,慢性患者急性發作其臨床表現與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見皮膚鞏膜輕度黃染呈淺檸檬色。
溶血性黃疸癥狀的總體表現
1、黏膜、皮膚輕度黃染,呈淺檸檬色,無皮膚瘙癢。
2、在急性溶血時伴有寒戰、發熱、頭痛、嘔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癥狀。
3、急性發作時尿呈醬油色(血紅蛋白尿)。
4、脾臟腫大。
5、末梢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活躍)。
6、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增高(一般不超過80μmol/L),以非結合膽紅素增加為主,結合膽紅素基本正常或輕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致使肝細胞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速度加快,故結合膽紅素的形成代償性增加,從膽道排至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亦增加,腸道中尿膽原增加,最終導致尿中排出的尿膽原增加。
8、糞便中排出的糞膽原增加。
9、尿中膽紅素陰性(非結合膽紅素不溶于水,不能從腎臟排出)。
10、在地中海貧血時紅細胞脆性降低,而在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時紅細胞脆性增加。
如黃疸短期內急驟加重,則表示病情危重,膽紅素濃度明顯升高者反映有較嚴重的肝細胞損害,若膽紅素定量長期異常,則提示有轉為慢性肝炎的可能。新生兒得溶血性黃疸時危害更大,由于血腦屏障發育還不夠完善,而間接膽紅素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黃疸嚴重的小兒,血液中的間接膽紅素可以進入腦組織,造成腦的損傷,稱為核黃疸。部分病情嚴重的胎兒會因此而死亡,即使經搶救存活下來的小兒很多最終留下神經系統后遺癥,如運動功能障礙、聽力障礙、智力低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