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感染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在內科性疾病中僅次于上尿路感染,尤其是女性的發病率高。臨床上以尿頻尿急尿痛、腰痛、小腹墜痛等表現為主。很多人不知道引起泌尿感染的原因,也沒有聽過專家的講解,了解的都是道聽途說的一些皮毛,下面求醫專家為大家具體的講解泌尿感染的原因,從西醫的角度分析引起泌尿感染的病因病理。
1、病因及發病機制
(1)病因
任何致病菌侵入尿路都可引起尿路感染,其中由革蘭陰性菌屬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約占75%,陽性菌屬約占25%.革蘭陰性菌屬中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約占 80%,其次是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產氣桿菌、產堿桿菌、綠膿桿菌等。大腸桿菌多見于初次尿路感染、無癥狀性菌尿和單純性尿路感染。革蘭陽性菌屬中以葡萄球菌最為常見,亦可見于糞鏈球菌和腸球菌。尿路感染可由一種或多種細菌引起,偶可由真菌、病毒引起。
(2)易感因素
①尿路梗阻
各種原因引起的泌尿系道梗阻,如腎及輸尿管結石、尿道狹窄、泌尿道腫瘤、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引起尿液潴留,從而使細菌容易繁殖而發生感染。
②尿路損傷
導尿、尿路器械檢查等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同時易將細菌帶人尿路。
③尿路畸形
腎發育不全,腎盂及輸尿管畸形等,均易使局部組織對細菌抵抗力降低。
④女性尿路解剖生理特點
女性尿道口與肛門接近,尿道直而寬,且長度較男性短,尿道括約肌作用較弱,故細菌易沿尿道口上行至膀胱;且女性在月經期或發生婦科疾病(陰道炎、宮頸炎等)時,陰道、尿道黏膜改變而利于致病菌侵入。
⑤機體抵抗力下降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腹瀉、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尿路感染的發病率較高。
⑥遺傳因素
所致尿路黏膜局部抗尿路感染能力缺陷(如尿路上皮細胞菌毛受體的數目多),易發尿路感染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感染途徑
①上行感染
為尿路感染的主要途徑。絕大多數尿路感染由糞源性病原體上行經尿道、膀胱、輸尿管、腎盂而到達腎臟髓質,累及單側或雙側而發病。
②血行感染
體內局部感染灶的細菌入血,通過血循環到達腎臟而引發感染,但并不多見。
③淋巴道感染
考慮因右腎淋巴管與腹部、盆腔、升結腸的淋巴有溝通,這些部位有感染時,細菌從淋巴道感染腎臟,此種情況極為罕見。
④直接感染
細菌從鄰近器官的病灶直接入侵腎臟導致的感染,此情況亦極少見。
(4)機體抗病能力
并非細菌進入膀胱后都引起尿路感染,這是因為人體對細菌入侵尿路有一定的自衛能力:①當尿路通暢時,尿液可將絕大部分細菌沖走;②男性在排尿終末時排泄于后尿道的前列腺液對細菌有殺滅作用;③尿路黏膜可通過其分泌有機酸和IgG、IgA及吞噬細胞的作用,起到殺菌效果;④尿液pH值低,含有高濃度尿素及有機酸,尿過于低張或高張,都不利于細菌生長。
(5)細菌致病力
細菌進入膀胱后,是否發病,還與其致病力有關。細菌對尿路上皮細胞的吸附能力,決定了該菌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力。如大腸桿菌,能引起癥狀性尿路感染的僅是其少數菌株,如0、K和H血清型菌株,它們具有特殊的致病力。
2、病理
尿路感染的部位不同,病理解剖改變的差異很大。急性腎盂腎炎病變可為單側或雙側,腎盂腎盞黏膜充血水腫,表面有膿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散在細小的炎癥病灶,嚴重者炎癥可融合成小膿瘍。鏡下可見病灶內有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壞死、脫落,間質內有白細胞浸潤和小膿腫形成;腎小球一般形態正常。下尿路感染沒有發生解剖形態的變化,只有下尿路黏膜淺表的炎癥、充血,可于短期內隨菌尿的消失而消退。
溫馨提示
如果您覺得自己患上泌尿感染,建議您做尿液、前列腺液等檢查,根據檢查情況積極治療,同時注意性衛生,克服不良性習慣,忌性生活中斷或者是頻繁手淫。規律的性生活使前列腺液定期排出,對疾病治療有有重要作用。盡量減少對會陰局部的壓迫,不穿緊身褲,避免長時間騎車,騎馬或做騎跨動作。戒除煙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疾病復發誘因。多飲開水,增加排尿量,有利于炎性分泌物的排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