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肝臟脂肪的含量,可將脂肪肝分為三度:輕度(含脂肪5~10%)、中度(含脂肪10~25%)和重度(幾乎所有肝細胞均發生脂肪變)。又根據肝組織是否伴有炎癥將脂肪肝分為三期:Ⅰ期為不伴炎癥的“單純性脂肪肝”;Ⅱ期為伴有匯管區炎癥和纖維化的“脂肪性肝炎”,Ⅲ期為完全纖維化,假小葉形成。即“脂肪性肝硬化”。
中度脂肪肝患者表現為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大量脂肪長期浸潤肝臟,可使肝臟細胞發生慢性炎癥,一旦出現自覺癥狀,其肝臟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壞死及纖維化。肝功能輕度異常,脂肪量為肝臟重的10%~25%,轉氨酶,膽紅素輕度或中度升高,并常伴有脂肪性肝炎,B超肝切面前半部回聲粗而強,肝切面后半部回聲明顯減低,肝面光帶降低。
中度脂肪肝的臨床診斷方法
1.血液生化檢查:
脂肪肝由于肥大的脂肪細胞壓迫膽道,有時會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β球蛋白,鐵蛋白,apoA,及膽汁酸常升高。臨床研究發現,僅有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項或一項以上血清學指標異常,且無特異性。
2.B超檢查:
由于肝細胞內脂肪沉著,對超聲波能量吸收明顯,并產生散射作用,故聲能主要為肝前場所吸收,而后場聲能明顯衰減,肝內管道結構變細不清。B超可檢出肝脂肪含量30%以上的脂肪肝,其對肝脂肪含量達50%以上的脂肪肝的敏感性達100%。
3.CT檢查:
彌漫性脂肪肝表現為肝內密度普遍低于脾臟,腎臟和肝內血管,增強后肝內血管影像顯示的非常清楚,其形態走向均無異常。CT值的高低與肝脂肪沉積量呈明顯的負相關。Ct所以能顯示出肝臟的脂肪浸潤,是因為敢放密度低于所有軟組織的密度。其機制可能是脂肪對X線的吸收量減少,顯示低密度區,肝內血管狀結構因X線量吸收多,便顯示出樹枝狀的高密度區。度脂肪浸潤的檢查,Ct雖然優于B超,但是對直徑小于2厘米的原型或小片狀脂肪浸潤仍難與肝癌相區別。
4.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亦可用于脂肪肝的診斷,但是缺少特異性,值得注意的是肝內局灶性脂肪浸潤,B超檢查可表現為局限性占位,而放射性核素則顯示正常,有助于診斷。
5.肝活檢:
超生引導下肝穿刺活檢組織細胞學檢查是確診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形態學檢查使做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組化,組織生化測定及特殊細胞學檢查等,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