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疸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對黃疸的預防也逐漸重視起來。由于生產環境與新生兒體質差異,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男嬰等都是黃疸的高危對象,如不能及時治療,則會進一步加劇黃疸病情,甚至會導致核黃疸。因此他們也是預防黃疸的重點對象。
預防黃疸的重點對象
1、早產、低出生體重兒
早產兒,尤其是低出生體重兒,往往其肝酶(肝酶【譯】:轉氨酶,是催化氨基酸與酮酸之間氨基轉移的一類酶)發育不良,影響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轉運功能,加之早產兒容易出現喂養不足、感染、酸中毒、低蛋白血癥,可加重早產兒黃疸。在臨床上發現,即使足月新生兒,出生體重相對較輕的新生兒黃疸發生率也較出生體重較重的新生兒高。
2、產傷
就分娩方式而言,產鉗及胎吸助產、臀位助產易引起新生兒頭顱血腫、顱內出血和其它部位的淤血、淤斑,大量的紅細胞破壞產生過多膽紅素,尤其是頭顱血腫,吸收需要2-3周時間,大的血腫吸收時間更長,是引起或加重黃疸的原因之一。此時,若新生兒合并其它高危因素,則可進一步使黃疸加劇,甚至導致核黃疸。
3、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本身并不引起新生兒黃疸,但其一方面易引起早產,低出生體重,另一方面導致胎兒宮內感染,兩者均可誘發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4、男嬰
目前普遍認為血清膽紅素主要來源于紅細胞的破壞,男嬰紅細胞數量多于女嬰,因此,破壞相對較多,黃疸程度較重,發生率也相對較高。
5、胎兒及新生兒缺氧
常見原因是胎兒宮內急慢性缺氧、新生兒窒息。胎兒及新生兒的低氧血癥及酸中毒,可抑制肝酶的活性,降低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轉化及結合功能,并能引起溶血,形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但缺氧兒的高膽紅素血癥表現僅僅在早期,膽紅素作為一種比維生素E更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在后期作為抗氧化劑被大量消耗,因此,膽紅素水平可能并不高。目前,對足月新生兒早期輕度黃疸是否進行干預也因此有不同的看法。
溫馨提示
出現母乳性黃疸后,一般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欲不好的癥狀。如及時停止喂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對于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傷害。家長對于母乳性黃疸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后可以繼續用母乳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