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母乳喂養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早發性母乳性黃疸的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母乳性黃疸出現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一般于4-5天出現,逐漸加重。但生理性黃疸于10-14天內消退,而母乳性黃疸消退遲緩,需要3-4周后方可消退,個別可持續至生后12周消退。母乳性黃疸血中未結合膽經素遠較生理性黃疸為高,雖僅有極少數可能引起輕微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或引起較重的“核黃疸”,但由于其黃疸持續時間長,對小兒的生長發育不利,幫而不能因為本病預后好而掉以輕心,無論膽紅素升高程度如何,均應采取干預措施積極處理,特別是以預防為主,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精神調攝
由于本病易于遷延、反復甚至惡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顧慮較重,多慮善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醫患結合,講清道理,使患者從自身疾病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而不要為某些癥狀的顯沒而惶惶不安,憂慮不寧。
2.飲食有節
患病后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等癥明顯,所以調節飲食為主要的輔助療法。既往強調高糖、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飲食,以保證營養供應,但應注意要適度,不可過偏。陽黃患者適合軟食或半流飲食,以起到補脾緩肝的作用;禁食酒、辛熱及油膩之品。陰黃患者也應進食富于營養而易消化的飲食,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晶,不吃油炸、堅硬的食物,避免損傷血絡。黃疸恢復期,更忌暴飲暴食,以防重傷脾胃,使病情加重。
3.起居有常
病后機體功能紊亂,往往容易疲勞,故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動期應適當臥床休息,有利整體功能的恢復;急性期后,根據患者體力情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練太極拳、氣功之類,十分必要。
有研究認為,增加新生兒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并可使新生兒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對健康新生兒的母乳黃疸要嚴密監測和加強隨訪,尤對生后2~3d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黃疸新生兒需建立必要的隨訪,以便早干預防止腦損害。對于急黃患者,由于發病急驟,傳變迅速,病死率高,所以調攝護理更為重要。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吃流質飲食,如惡心嘔吐頻發,可暫時禁食,予以補液。禁辛熱、油膩、堅硬的食物,以防助熱、生濕、傷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黃疸加深或皮膚出現紫斑為病情惡化之兆;若煩躁不安,神志恍惚,脈象變為微弱欲絕或散亂無根,為欲脫之征象,應及時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