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又稱脫肛,常見于兒童及老年,在兒童,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較嚴重的,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應以手術治療為主。
【什么是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和部份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于肛外的一種慢性疾病。以大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下腹墜痛,便之不凈;重者可發生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潰瘍、出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其脫垂程度可分為三度。
中醫學稱此為脫肛,認為多因氣血不足、氣虛下陷、溫熱下注大腸等所致。
直腸脫垂為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各種年齡層均可發病,但多發于幼兒、老年人、久病體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發病率高于男性。該病以直腸黏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并伴隨肛門松弛為主要特點。
現代醫學認為:全身功能狀態尤其是神經系統功能的減退對脫垂的發生有重大影響,但局部因素如解剖結構缺陷和功能不全、腸源性疾病、腹壓增高等,也是造成脫垂的重要條件。一般認為其發病因素常有以下幾種:小兒發育未成熟:體質虛弱;患者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統的某些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和泌尿系結石致排尿困難等使腹壓持續升高的疾病;神經、肌肉受損等。直腸脫垂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癥狀,早期便后有黏膜從肛門脫出,但能自行回納,以后漸漸不能自然回復,需受托或平臥方能復位。日久失治,致使直腸各層組織向下移位,直腸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甚至咳嗽、蹲下或行走時也可脫出。患者常有大便不盡或大便不暢情況,或出現下腹部墜痛,腰部、腹股溝及兩側下肢有酸脹或沉重感覺。因直腸黏膜反復脫出暴露在外,常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故肛門可流出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