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腸瘺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腸,故常稱為肛瘺,是與會陰區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內口多位于齒線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膚處。整個瘺管壁由增厚的纖維組織組成,內復一層肉芽組織,經久不愈。發病率僅次于痔,多見于男性青壯年,可能與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目前多按肛管與括約肌的關系將肛瘺分為4類。
1.括約肌間肛瘺 多為低位肛瘺,最常見,約占70%,為肛管周圍膿腫的后果。瘺管只穿過內括約肌,外口常只有一個,距肛緣較近,約3~5cm。少數瘺管向上,在直腸環肌和縱肌之間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腸形成高位括約肌間瘺。
2.經括約肌肛瘺 可以為低位或高位肛瘺,約占25%,為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后果。瘺管穿過內括約肌、外括約肌淺部和深部之間,外口常有數個,并有支管互相溝通。外口距肛緣較近,約5cm左右,少數瘺管向上穿過肛提肌到直腸旁結締組織內,形成骨盆直腸瘺。
3.括約肌上肛瘺 為高位肛瘺,少見,占5%。瘺管向上穿過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腸窩穿透皮膚。由于瘺管常累及肛管直腸環,故治療較困難,常需分期手術。
4.括約肌外肛瘺 最少見,占1%,為骨盆直腸膿腫合并坐骨直腸窩膿腫的后果。瘺管穿過肛提肌直接與直腸相通。這種肛瘺常由于克隆病、腸癌或外傷所致,治療要注意其原發病灶。以上分類在高低位方面較細致,有利于手術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