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分為病毒性(70-80%)、細菌性(占20-25%)。普通感冒(俗稱傷風)通常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咽痛,少數有乏力、低熱等癥狀。而流行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有小流行或爆發,高熱、全身肌肉酸痛、結膜炎等癥狀。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治療時必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以選擇有效的抗生素。臨床上供選擇的抗生素日益增多,耐藥菌株亦明顯增多,由于大劑量頭孢菌素的應用,導致院內感染特別是假單孢銅綠桿菌和腸球菌感染日益增多。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使人們對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或軍團菌感染的認識有很大提高。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已引起人們重視。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等。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準確診斷、及時治療的原則。
1、對癥治療
病情較重或發熱者或年老體弱者應臥床休息,忌煙,多飲水,室內保持空氣流通。如有發熱、頭痛,可選用解熱止痛片如復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霧化治療。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黃素滴鼻。并且保證充分休息、吸氧、排痰、退熱等。
2、抗菌藥物治療
如有細菌感染,可選用適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紅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單純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化學藥物治療病毒感染,尚不成熟。
3、中醫治療
采用中成藥或辨證施治的原則對上呼吸道感染有其獨到之處。
4、抗病原治療
抗病原菌治療,又稱“治本”,這是最重要的,特別要注意的是正確合理使用抗生素。
5、全身支持療法
包括充足的熱量、營養、蛋白的攝入,維持體內水電解質的平衡。
6、治療原發疾病及提高免疫力
如糖尿病、腫瘤所致的阻塞性肺炎,應積極控制原發病。
7、消除病灶
如果導致肺炎的病原體是從原發灶經血流循環入侵至肺引起的,應及時消除及治療原發病灶。
8、積極治療
如肺炎有合并癥時,如休克、膿胸時,應預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