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結核的病因
脊柱結核是一種繼發病變,即全身結核病的局部表現,原發灶多在肺部,少數在淋巴結、消化系和泌尿生殖系等。結核桿菌屬于裂殖菌綱、放線菌目,分枝結核桿菌又分為牛型、人型、鳥型和鼠型四種。其中人型和牛型結核菌是人類結核病的主要致病菌。結核桿菌外形細長、微曲、兩端鈍圓。在干燥環境中結核桿菌可以長期生存不死,對濕熱比較敏感。
人體初次感染結核病以后,脊柱結核病變很快擴展到局部淋巴結,結核菌通過淋巴結進入血運,再擴散到全身。3~9 周后機體對入浸的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發生過敏性或產生免疫力,此時結核菌素試驗由陰性轉為陽性。感染后出現血清內抗體和細胞內抗體。結核病變常發生干酪樣壞死。干酪樣壞死的產生可能由于局部炎癥性細胞的堆積,壓迫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血臟不死;或與菌體蛋白所引起的過敏反應有關。干酪樣組織很少吸引白細胞,因此,常沒有一般化膿感染的特點。其腐敗碎屑也不像一般壞死組織那樣快地被吞噬細胞運走,干酪樣組織的自溶作用受到抑制,以致長期不被吸收。干酪樣組織內部一般呈酸性反應,有時其pH值可低到4.0。干酪樣組織軟化時,其pH值逐漸升高,向堿性轉化。pH值提高后干酪樣組織易于鈣化。干酪樣病灶經過軟化、吸收、纖維組織增生而治愈,或被鈣化而治愈。在一部分雖已纖維化或鈣化的病灶中,仍有結核桿菌仔活,處于靜止中。軟化后干酪樣物質常隨膿汁流注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引起新的病灶。當人體患病,營養不佳,精神消沉或接受化療、放療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后,機體抵抗力差,結核桿菌可通過血流或淋巴到達頸椎局部,原在頸椎局部潛伏或已靜止的病灶也可重新活動起來而發生頸椎結核。兒童多未感染過結核病,對結核菌的抵抗力很弱,感染后不但容易發病,而且容易擴散,兒童頸水結核多在結恢活動期發病。因此頸椎結核可發生于原發癇灶的活動期,亦可在原發病灶形成甚至靜止的兒個月,幾年或幾十年內發病。頸椎結核的發病與頸椎的慢性勞損或積累性損傷有一定關系。大量的臨床事實證明,創傷性骨折、脫位或扭傷均不會在局部誘發結核病。在軀干諸骨中脊柱結核的病例數最多,可能與脊柱負重最多有關。從脊柱本身來看,腰椎負重最多,故腰椎病例數最多。下肢負重多于上肢,故下肢病例數也多于上肢。從以上事實來看,勞損對本病的發生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