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消化系統常見癥狀,一般正常人每天排便一次,有的可以排便1-3次。腹瀉是指原來的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糞便稀薄或含有膿血。如果排便次數增加,但是糞便成形,不屬于腹瀉范疇。如果大便次數增多,且性狀改變,則視為腹瀉。腹瀉是腸道內保持水分過多或腸內容物通過腸道過快,其水分來不及吸收的結果。腹瀉也是多因素致病的一類疾病。對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
現在正值秋季,是慢性腹瀉的好發季節。今日大成網報道“甘孜藏族自治州磨西鎮海螺溝的明珠花園酒店內43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腹瀉等癥狀,其中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似乎平常的“腹瀉、拉肚子”卻會致人于死地,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那么秋季該如何預防腹瀉呢
1.不吃腐爛變質食物
剩飯、粥、乳制品、肉類、蛋類等,容易遭受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若人們進食上述食物,會導致腹瀉。另外,在進食剩飯時一定要充分加熱,即使是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加熱后方可食用。
2. 最后不吃涼拌菜
如果要吃,需要充分清潔蔬菜,不用未煮沸的水拌菜,拌菜時最好加點醋或蒜。
3.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不在不潔攤位購買食品或進餐,教育孩子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加工生食或熟食的餐具最好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動物性食物和海產品在食用前必須煮熟、蒸透,一些海產品中常有副溶血性弧菌,又稱嗜鹽菌,人們吃了未熟透的上述海產品后,可以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又如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雞蛋等,常含有沙門氏菌,進食后會導致急性感染性腹瀉。因此人們在進食這些醬肉制品或燒烤食物時,一定要充分加熱,以免細菌污染致病。
4. 要注意與患病者隔離
如果周圍有腹瀉患者,應注意對患者隔離,待癥狀消失后一周,再解除隔離,避免交叉感染使得更多人患病。患者使用的碗筷要分開存放,患者的被褥最好到戶外陽光照射半小時,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5. 如果出現腹瀉癥狀
請馬上就近就醫,不要置之不理,使小病變大病,釀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