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于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發生。 幼兒發育不全,骶骨弧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以部分脫垂較常見。下面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脫肛的臨床癥狀有哪些。
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也可誘發,以直腸黏膜脫垂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松弛,故發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本病的臨床癥狀,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門脫出,并可自行縮回;以后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后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后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后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由于肛括約肌松弛,很少發生嵌頓,一但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未脫出時,體檢可見肛口呈散開狀,指檢往往發現肛括約肌松弛,收縮力減弱。
檢查時應排除直腸帶蒂息肉和重度內痔脫出,可囑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脫出后,再行檢查,確定為部分和完全脫垂。在臨床上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一度為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為直腸全層脫出,三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幼兒直腸脫垂有自愈的可能,應注意縮短排便時間,便后立即將脫出直腸復位,取俯臥位,用膠布固定雙臀等。成人也應積極治療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壓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脫垂程度和手術治療后復發。
2.藥物治療
將硬化劑注射到脫垂部位的黏膜下層內,使黏膜與肌層產生無菌性炎癥,粘連固定。常用硬化劑為5%石炭酸植物油、5%鹽酸奎寧尿素水溶液。對兒童與老人療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復發。
3.手術治療
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的手術方法很多,各有優缺點和不同的復發率。手術途徑有4種:經腹部、經會陰、經腹會陰和經骶部。前兩種途徑應用較多。
直腸懸吊固定術治療直腸脫垂療效肯定。術中游離直腸后,可通過多種方法將直腸、乙狀結腸固定在周圍組織上,主要為骶前兩側的組織上,注意勿損傷周圍神經及骶前靜脈叢;可同時縫合松弛的盆底筋膜、肛提肌,切除冗長的乙狀結腸、直腸。
以上就是關于“脫肛的臨床癥狀有哪些”的介紹,希望能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