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分兩種,一細菌性腸炎,二病毒性腸炎。各種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粘膜上皮細胞脫落,致使小腸回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減弱,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
腹瀉通常定義為每天(24h)排未成形大便≥3次,或每天排出未成形糞便的總量超過250克。糞便的性狀可為稀便、水樣便、黏液便、膿血便或血樣便。同時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病情嚴重者,可以因大量丟失水、電解質而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根據癥狀分為分泌性腹瀉與炎癥性腹瀉。
一、分泌性腹瀉
指病原體或其產物作用于腸上皮細胞,引起腸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礙而導致的腹瀉?;颊叨嗖话橛邪l熱、腹痛,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多無細胞,或可見少許紅、白細胞。屬于此類腹瀉的除霍亂外,還有腸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致瀉性弧菌腸炎、非O1/非O139霍亂弧菌腸炎,諾如、輪狀等病毒腸炎,賈第鞭毛蟲、隱孢子蟲腸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現的臘樣芽胞桿菌腹瀉,金黃色葡萄球菌腹瀉等。
二、炎癥性腹瀉
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引起炎癥而致的腹瀉,常伴有發熱,腹痛、里急后重,糞便多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見有較多的紅、白細胞,屬于此類感染性腹瀉的除細菌性痢疾外,還有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彎曲菌腸炎、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腸炎、艱難梭菌性腸炎等。體格檢查:應注意中毒征象、精神狀態(中毒性菌痢、STEC)、脫水體征和提示性腹部體征。
溫馨提示
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可引起滲出性腹瀉,如志賀菌屬、沙門菌屬、侵襲性大腸桿菌等均可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腸壁,使粘膜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引起滲出和潰瘍等病變。患兒排出含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的菌痢樣糞便;結腸由于炎癥病變而不能充分吸收來自小腸的液體,且某些致病菌還會產生腸毒素,故亦可發生水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