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男性占80%左右。動脈硬化閉塞癥常見的發病部位:小腿脛腓動脈、股腘動脈及主、髂動脈,股腘動脈發生率最高,這與大腿內收肌管周圍肌肉反復收縮機械性損傷有很大關系。
本病早期癥狀為患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腹主動脈下段或髂動脈閉塞,表現為行走后整個臀部和下肢有酸脹、乏力和疼痛,如癥狀發生于小腿,則提示可能為股淺動脈閉塞。隨著硬化閉塞的進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靜狀態下足趾、足部或小腿也會出現持續性的靜息痛,在夜間疼痛更為劇烈,病人常抱足或抱膝而坐,徹夜不眠。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皮膚顏色蒼白、溫度降低、感覺減退、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等。嚴重缺血時產生趾、足或小腿潰瘍、壞疽,合并糖尿病者更易發生潰瘍,而且易演變成濕性壞疽和繼發感染產生全身中毒癥狀。
動脈管腔嚴重狹窄或完全閉塞時,患肢動脈搏動隨之減弱或消失。腹主動脈下段或雙側髂動脈閉塞,則雙側股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如一側的髂動脈閉塞,則該側的股動脈、腘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如股淺動脈下段閉塞,則股動脈搏動可觸及,但腘動脈、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不能觸及。所以動脈觸診可初步判斷動脈閉塞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