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應在非手術治療未能奏效而出血尚未引起原發或繼發的致命損害時才有價值,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腫,降低顱內壓,解除腦疝的發生和發展,改善腦循環,促進受壓腦組織的及早恢復。以下內容是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
1、開顱清除血腫
傳統的做法可分為皮骨瓣成形開顱及鉆孔擴大骨窗法。以殼核出血為例,通常在額顳部或顳部行馬蹄形切口,骨瓣開顱?;蛟陲D部顴弓上鉆孔穿刺抽出部分積血初步減壓后,再延長切口,擴大骨窗3~4cm。進入顱內后,剪開硬腦膜,在血腫距皮質最淺處(顳上或顳中回)切開皮質,也可采用分開側裂,顯露島葉,在島葉皮質上切開1cm,進入血腫腔將血腫清除。
小腦出血可根據出血部位,于枕下行中線或旁正中直切口,鉆孔后擴大骨窗,十字剪開硬腦膜,穿刺證實后,切開小腦,行血腫清除。清除血腫時,只在血腫內操作,吸引力不要過大,以免損傷周圍組織,遇有動脈活動出血可用雙極電凝處理,對粘連過緊的小血塊,多為原發出血點可以保留;對已形成的血腫包膜除非診斷需要,不必處理,以免加重損傷,妥善止血后,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結束手術。
2、穿刺吸除血腫
CT問世前,由于對血腫部位及出血量不能做出準確判斷,且穿刺前、后無法比較抽出量所占全部出血量的比例,因此效果不佳。有人甚至認為,單純穿刺無法止血,反而可以增加再出血的機會。隨著臨床和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診治手段的改進,穿刺吸除血腫由于創傷小、操作簡便,目前已日益受到矚目,并被廣泛采用。
3、神經內鏡清除血腫
內鏡應用歷史雖長,但科技含量高的神經外科專用內鏡,則是近十余年發展起來的。專用內鏡已可制成細管徑(<5mm)、多視角、照明良好以及可供吸引、沖洗、電凝的通道。由于其具有微創特點,應用范圍日益擴大。高血壓腦出血無論腦室或腦實質內出血均可采用,除可滿意清除出血,還可通過電凝或激光止血。Auer等(1989)報道50例腦內血腫采用內鏡清除,并和50例內科治療組進行隨機對照。6個月時2組病死率分別為42%和70%,提示內鏡治療明顯優于內科治療組。
4、腦室穿刺外引流
適應證主要是針對腦室內出血。當中線結構(如腦橋、小腦蚓部)出血影響腦脊液循環,出現腦積水時,外引流也可用來緩解顱壓,作為對出血的一種姑息療法。原發性高血壓腦室出血甚為少見,臨床上多數(>80%)為繼發性出血,依序為:底節、丘腦、小腦、腦橋。腦室出血后,如腦室液中血細胞比容>16%,CT片上才能表現為出血,如<12%則不能提示。此外,腦室液CT值為20~40Hu提示為血性腦室液,40~80Hu則為血凝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