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且多變異型,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誤診及漏診發(fā)生率較高,因此,制定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斷標準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斷,需依據(jù)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的結果綜合分析,當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斷確定之后,為了制定正確的治療策略,還需進一步明確多發(fā)性骨髓瘤的分型和臨床分期,并評估其預后因素。那么,多發(fā)性骨髓瘤的具體診斷標準有哪些呢?
1、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斷主要標準:
(1)組織活檢證明有漿細胞瘤或骨髓涂片檢查:漿細胞>30%,常伴有形態(tài)改變。
(2)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M蛋白【正常值及臨床意義】):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尿中單克隆K或λ輕鏈>1g/24小時,并排除淀粉樣變。
2、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斷次要標準:
(1)骨髓檢查:漿細胞10%~30%。
(2)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標準。
(3)X線檢查有溶骨性損害和(或)廣泛骨質(zhì)疏松。
(4)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IgM<0.5g/L, IgA<1.0g/L, IgG<6.0g/L。
凡滿足下列任一條件者可診斷為MM:
主要標準第1項+第2項;或第1項主要標準+次要標準②③④中之一;或第2項主要標準+次要標準①③④中之一;或次要標準①②+次要標準③④中之一。
3、最低診斷標準(符合下列二項)
(1)骨髓惡性漿細胞≥10%或雖<10%但證實為克隆性和/或活檢為漿細胞瘤且血清和/或尿出現(xiàn)單克隆M蛋白;如未檢測出M蛋白,則需骨髓惡性漿細胞≥30%和/或活檢為漿細胞瘤。
(2)骨髓瘤相關的器官功能損害(至少一項,詳見表1)[其他類型的終末器官損害也偶可發(fā)生,并需要進行治療。如證實這些臟器的損害與骨髓瘤相關則其也可用于骨髓瘤的診斷。
4、有癥狀MM診斷標準:
(1)符合MM的診斷標準。(2)出現(xiàn)任何ROTI。
5、無癥狀MM診斷標準:
(1)符合MM的診斷標準。(2)沒有任何ROTI的癥狀與體征。
溫馨提示: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準確診斷很重要,特別是開始治療前診斷必須明確,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與惡性組織細胞瘤必須得到血液學和骨髓細胞學診斷。惡性淋巴瘤與其它各種實體瘤必須得到局部組織的病理診斷,化療藥物一般不用于診斷性治療,更不能作為安慰劑使用,以免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多發(fā)性骨髓瘤診療常規(guī)》《多發(fā)性骨髓瘤理論與實踐》《臨床腫瘤診療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