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十的王師傅,平時一向身體很好,不論嚴寒酷暑,長年累月堅持鍛煉。可是到了去年冬天,王師傅的病未了,出現雙腿發涼、怕冷,而且不久就出現疼痛。
遂到醫院就診,經雙下肢血管超聲檢查發現,雙側股動脈血流速度明顯減慢,管腔狹窄伴多發斑塊形成,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但還不太嚴重,經使用擴血管藥及抗凝藥物治療,癥狀逐漸緩解。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表現,斑塊附著于動脈管壁,突起于動脈管腔,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使動脈變得狹窄,血液流速減慢,血流量減少。
當狹窄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可因血供不足而導致包括下肢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運動后甚至休息時的酸痛等一系列癥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最早出現的癥狀為患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如腹主動脈下端或髂動脈發生閉塞,則行走后整個臀部和下肢有酸脹、乏力和疼痛,如癥狀發生于小腿,則提示可能為股動脈閉塞。
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靜狀態下足趾、足部或小腿也會出現持續性的靜息痛,在夜間更為劇烈,患者常抱足而坐,徹夜不眠。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膚色蒼白、溫度降低、感覺減退、皮膚變薄、肌肉萎縮、趾甲增厚變形、骨質疏松。
在嚴重缺血時產生趾、足或小腿部潰瘍、壞疽。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產生,而且易演變成濕性壞疽和繼發感染,可同時發生全身中毒癥狀,致使部分重癥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治療。
氣溫下降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寒冷刺激導致下肢血管收縮、狹窄,血流減少、減慢,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容易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產生管腔狹窄甚至閉塞:二是氣候干燥,造成體內缺水,致使血流變緩、血液黏稠、血液灌注減少。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重在及早預防
①天氣寒冷時盡量減少外出,或在外出時多穿衣服,注意四肢保暖。
②正規治療原發疾病,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重點強調規范用藥。
③勞逸結合,特別是節日期間,注意休息。
④適當加強雙下肢的活動,以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液供應。
對于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除了改變生活習慣,進行降壓、降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外,需及早重建患肢的血運。保守的藥物治療雖能延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病程進展,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已經存在的下肢動脈的狹窄和閉塞,所以患者應盡早到專科醫師處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