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滿足人體的日常生活和特殊運動需要,因此肩關節也是人體內最易發生脫位的關節,其發生比例在所有關節脫位中高達45%-50%。
肩關節部分脫位是肱骨頭部分超出肩關節窩。完全脫位表示肱骨頭完全脫離肩關節窩。部分脫位和完全脫位均會引起肩關節疼痛和不穩定,肩部肌肉可能發生痙攣。肩關節脫位后可能產生關節腫脹、麻木和功能受限。脫位有時能撕裂肩關節韌帶或肌腱,也可能損害神經。肩關節能向前,向后或向下脫位。當肩關節復位后患者的不適感幾乎能立刻停止。
肩關節脫位后易引起肩關節囊韌帶和關節盂唇損傷,非手術治療在許多年輕、運動量大的患者中往往效果欠佳,極易再次脫位,甚至成為一種"習慣"。這樣的 "習慣"易引起肩關節囊韌帶的進一步損傷,導致肱骨頭和關節盂骨缺損,造成關節軟骨、肱二頭肌腱和肩袖損傷,甚至導致神經損傷,嚴重防礙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出現心理障礙。
為什么肩關節外傷初次脫位后會逐步成為一種“習慣”?這還要從肩關節的解剖說起。簡單地說,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組成盂肱關節,肱骨頭大而肩胛窩淺,屬于多軸球窩關節。周圍關節囊對其的限制比較薄弱,使之成為人體活動度最大、最靈活的關節。由于肩關節缺乏足夠堅強的保護,易受外力影響等使其極易發生脫位;其次,肩關節脫位形式多樣,存在肩關節部分脫位和完全脫位;也存在前脫位、后脫位和多向脫位;當肩關節在輕微外力下可反復脫位,且多半能自行復位時,稱為肩關節習慣性脫位。
可見,肩關節脫位并非簡單,其實非常復雜;另外,肩關節脫位后是否再次發生脫位,還與患者最初發生脫位的年齡密切相關。文獻統計,當小于30歲的患者發生初次肩關節脫位后在2年內再次發生肩關節脫位的比例超過50%,有的甚至超過95%,這與肩關節脫位復位后是否采取固定無顯著相關性;最后,肩關節脫位的病理主要是脫位引起肩關節囊韌帶和關節盂唇損傷。
一些運動傷害如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或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又如摔倒時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意外的動作,都可能造成肩關節脫位。外傷后肩關節初次脫位的傳統治療以手法復位三角巾固定為主,治療方法過于單一,而肩關節脫位復雜、多樣,影響因素眾多,因此這樣單一的治療難以勝任肩關節脫位后的各種復雜情況,其結果自然難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為減少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發生,外傷性肩關節脫位后宜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許多患者在初次脫位損傷肩關節囊韌帶和盂唇后可在肩關節鏡下加以修復,手術不僅微創,而且效果肯定。而等到肩關節存在骨質大塊缺損、關節軟骨損傷,以及關節囊韌帶全方位松弛后再行肩關節鏡下手術修復,其結果比早期患者的要大打折扣,復發率也大大提高,有的可能喪失鏡下治療時機只好被動地選擇切開手術,甚至需要更換人工關節。因此,患者發生外傷性肩關節脫位后確不可掉以輕心,應到專科醫院檢查治療。
肩關節復位后可通過懸吊或其他裝置固定肩關節3~4星期。 肩關節得到休息,并且采用冰敷以減輕腫脹和關節疼痛。制定功能鍛煉計劃。這能恢復肩關節活動度,且能加強局部肌肉強度。從做溫和的肌肉練習開始,稍后逐步增加負荷訓練。
總之,生活中如果發生肩關節脫位的情況,一定不要忽視,尤其是不能輕視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必須正確治療,將不穩定的關節轉為穩定的關節,才能減少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