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的任何時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在妊娠的這一特殊時期,病毒性肝炎不僅使病情復雜化,重癥肝炎也仍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對胎兒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圍生兒患病率、死亡率增高;流產、早產、死產和胎兒畸形發病率增高;而且胎兒可通過垂直傳播而感染肝炎病毒,尤以乙肝病毒的母嬰垂直傳播率為高,圍生期感染的嬰兒容易成為慢性攜帶狀態,以后更容易發展為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癌。
妊娠期肝臟的生理變化
孕期肝臟未見明顯增大,胎盤循環的出現使肝臟血流量相對減少,肝細胞大小和形態略有改變,但無特異性;肝功能無明顯改變,由于血液稀釋所致,血清總蛋白降低,60~65g/L,主要以白蛋白降低為主;凝血因子有所改變,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纖維蛋白原明顯增加;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均增加。
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
妊娠并不增加對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由于其生理變化及代謝特點,肝臟負擔加重,同時肝臟抗病能力下降,使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使診斷和治療難度增加,以致造成妊娠期重癥肝炎及肝性腦病的發生率顯著增高,達到非孕期的37-65倍。
病毒性肝炎對母兒的影響
妊娠與肝炎互為不利因素, 即肝炎可影響妊娠的正常發展,對母兒可產生不良后果,如流產、早產、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產后出血;胎兒畸形、胎兒窘迫、胎兒生長發育受限、死胎、死產等的發生率均明顯增高;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可引起小血管痙攣, 使肝臟、腎臟血流減少, 而腎功能損害,代謝產物排泄受阻, 又進一步加重肝損害, 易致肝細胞大塊壞死,易誘發成為重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