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的癥狀表現(xiàn)都有哪些?肛瘺是肛門直腸瘺的簡稱,是發(fā)生在肛門直腸周圍的膿腫潰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肛瘺是膿腫后時代,是一個疾病的兩個階段。英文名Anal fistula,中醫(yī)稱為肛漏。典型的肛瘺就是一根通暢的完整的管道,一頭在肛竇,一頭在肛緣外,或在直腸壁。非典型肛瘺一般只有內口而沒有外口,或雖有內口又有外口,但中間瘺管閉塞,或只有外口,內口找不到,或干脆就只有一硬結。肛瘺的癥狀表現(xiàn)都有哪些?
肛瘺占肛腸病的發(fā)病率,國內統(tǒng)計為1.67%~2.6%,國外為8%~20%。發(fā)病年齡以20~40歲青壯年為主。嬰幼兒發(fā)病者亦不少見,主要見于男孩,女孩少見,男女孩比例為5:1。
1.流膿
周期性發(fā)作,時有時無,膿液較少。
2.腫痛
一般不疼,當膿液積存于管腔內引流不暢時,局部脹痛,當膿液流出后疼痛馬上減輕。
3.腫塊
大部分患者可在肛緣觸及索條狀硬塊,按壓輕度疼痛。
4.瘙癢
膿液經常刺激瘺口周圍皮膚,致肛門皮膚瘙癢或濕疹。
5.全身癥狀
(1)一般無全身癥狀。
(2)復雜或遷延日久 常有排便困難、狹窄、貧血、身體消瘦、精神萎靡、神經衰弱等癥狀。
(3)繼發(fā)感染時有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等全身癥狀。
肛瘺難治,首先難在診斷上。術前只有準確定位瘺管的位置,內口的位置,才能為手術的成功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內口的定位一般有兩種方法,直接找和順瘺管找。只有少數(shù)病例能直接找到。肛門指診時可以在肛內齒線處觸及到硬節(jié)或凹陷,或按壓瘺管時有膿液流出。而大部分病例的內口很隱蔽,或是閉合的,這就需要先找瘺管或外口,然后再順藤摸瓜。方法有六,看、摸、探、灌、照、切。這些方法針對不同瘺管,各有適應范圍,有時一種方法就能找到,有時需要幾種共同配合。
1.看
先把肛門分成前后兩個部分,外口在后半部分,其內口基本都在6點(后正中)齒線處。外口在前半部分,有兩種情況。外口距離肛緣在5cm之內的,內口在與外口對應的齒線處。外口距離肛緣超過5cm的,內口會繞到后側6點。這一定律的準確率在80%左右,一般作為其他檢查前的初步判斷。
2.摸
即指診。一般的肛瘺通過“摸”就能診斷清楚。但如果瘺管位置較深,或沒有完全形成,或屬于括約肌間的,此時需要采取下面措施繼續(xù)檢查。
3.探
用探針從肛瘺的外口探入,只要瘺管暢通,探針就可以一直探查到內口。手術時,沿探針把瘺管切開。用探針來定位內口需排除兩種情況,瘺管中間閉塞不行,瘺管彎曲不行。
4.灌
針對彎曲的瘺管,摸不行,探針也不行,此時需要從外口灌進液體,看看從什么地方流出來,流出的地方就是內口。使用的液體有美蘭,有雙氧水。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條件是,瘺管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