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的診斷方法及誤區
白癜風作為一種皮膚黑色素脫失的皮膚性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上長白斑,然后不斷擴大,白斑的形狀不規則,呈白色斑片狀,斑內毛發可變白,如因循日久,便可遍及全身,嚴重時可危害生命。因此白癜風的診斷很關鍵,及時的確診白癜風可以及時治療,掌握好的治療時機,控制白斑的發展,對于白癜風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白癜風的診斷方法
1、白癜風好發于面、頸、背、軀干及外生殖器等部位。全身皮膚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尤其是頭、面、頸、臀部、手背等部位最為常見,好發于易受陽光照曬及摩擦損傷等部位。或許與暴露于光線有一定關系。
2、病變呈純白色圓形或不規則的脫失斑,表面光滑,邊界清楚,邊緣色素增多。變白的皮膚對日光較正常皮膚敏感,稍曬太陽即發紅。病程經過緩慢,漸向四周擴大,互相融合或達到一定程度時停止蔓延,歷久不變。發生在面部的白癜風,其發病時間短、面積小,如能得到早期治療,療效較好,故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3、白癜風患者局部皮膚呈乳白色斑,患處的毛發可正常,也可變白。此病一般不痛不癢,如果白斑面積較大,在夏日暴曬后,偶爾有些燒灼感。其病因相當復雜,近年來,有人認為,可能與免疫紊亂有關。也有人發現患者的微量元素,如銅、鋅、鐵等含量常常偏低,故認為可能是微量元素降低或生物酶代謝異常所致。
4、近年來,通過研究探明,白癜風的發生,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局部皮膚和毛囊內黑色素合成出現障礙。黑色素的合成離不開酪氨酸和酪氨酸酶,其中酪氨酸是從食物中攝取的,酪氨酸酶由體內合成,它的活性又與某些金屬元素銅、鋅、鐵密切相關。當黑色素細胞內的酪氨酸-酪氨酸酶系統功能減退或損傷時,即會影響黑色素代謝,從而發生白癜風。
5、白斑多數對稱分布,亦有不少病例損害沿神經節段排列。除皮膚損害外,亦可累及部分粘膜。皮損為局部色素脫失,白斑,呈乳白色,其內毛發可變白或正常,但皮膚無其它變化,亦無自覺癥狀。
白癜風的診斷誤區
診斷白癜風時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引起誤診,一旦誤診就會影響白癜風的治療。大多數的患者沒有到正規的大型醫院進行治療,結果導致誤診事件經常的發生,甚至造成病情的加重,所以要謹慎白癜風的診斷誤區。
1、白化病
該病是先天性非進行性病變,常有家族史,兩眼虹膜透明,脈絡膜色素消失。幼年發病,既不會使病情加重、亦不消失,患病部位四周色素并不增加。
2、貧血痣
是由色素退化導致的小范圍的白色斑塊,多為獨自發作,在幼兒期發疹。拍擊或磨擦,白色斑塊均不能使之出現紅斑表現,患部四周皮膚可見發紅。
3、花斑蘚
該病有的時候僅見減色斑,易與大面積發病型點狀白癜風難以區別,但該病的斑顏色不勻,解剖學或可見淡紅、棕色或淡黃灰色,斑上可尋找糠狀鱗屑,可有癢感。
4、老年性點狀白色斑塊
多見于中老年,患病部位為大小均勻的點狀白色斑塊,發病部位多在軀干部,白色斑塊微凹陷,周邊無色素沉著。處四周皮膚可使侵害消失。
5、無色素性痣
出生后或出生后不久發病,損害往往沿神經節段分布,表現為局限性或泛發性減色斑,境界模糊,邊緣多是鋸齒狀,周圍幾無色素增殖暈,有時其內混有淡褐色粟粒至扁豆大雀斑樣斑點,感覺正常,持續終身不變,是神經痣之一型。
6、盤狀紅斑狼瘡
特別發于面頰及唇部的盤狀紅斑狼瘡,當治愈后常遺留下界限清楚之暖色素性斑片,面似白癜風,但是此暖色斑總有些萎縮及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尚可發現粘著性鱗屑,及其下擴大的毛囊口與角質栓。
7、紫白癜風
皮損為邊界清楚的紫白色斑片,稍有脫屑,有光澤。
8、粘膜白斑
唇粘膜及會陰部白癜風常易誤為粘膜白斑。粘膜白斑多呈現網狀條紋狀或片狀,為白色角化性損害,常劇癢。而白癜風僅是色素脫失,表皮正常,在鄰近皮膚或其他處常可找到脫色性病變。
溫馨提示
對于初發的白癜風患者一定要提起高度關注,切勿由于失治、誤治、給患者白斑患者帶來終生痛苦。另外白癜風患者皮膚中的黑色素缺失,使皮膚阻擋紫外線的能力大大降低。故而白殿風白斑病患者對紫外線的防御能力差,容易被紫外線傷害而導致各種疾病。此外,還可能誘發惡性貧血、斑禿、銀屑病、惡性腫瘤、支氣管哮喘、類風濕關節炎和白內障等疾病,以及并發甲亢、糖尿病、慢性活動性肝炎等疾病。所以白癜風患者一定要及時的就診,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