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腦炎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不及時接受治療,或者由于診斷不準確、治療不當都可以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要引起重視。
一、西藥治療
主要為對癥及支持治療,發熱用退熱鎮痛藥,有明顯顱內壓增高者用甘露醇等脫水劑,抗病毒藥物,療效尚難肯定。顱內壓增高顯著時,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等激素應用可加強脫水作用。
1.腎上腺皮質激素: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癥狀改善后可逐漸減量,7~10次后可改為0.75~1.5g、3/d,口服,或強的松30mg,1/d,口服,皮質激素類藥物不宜過早停用,以減免后遺癥。
2.硫唑嘌呤:成人一般劑量為2.5mg/kg,分三次服用,也可與皮質激素合用。用藥期內應觀察血象,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應及時停用,并予對癥處理。
3.干擾素:一般成人用α-干擾素300~500萬國際單位/d,肌注,可連續用3-4周。副作用如頭痛、口干、手足麻木或疼痛、粒細胞減少等,常見于兩周之后。如出現嗜睡、癲癇發作,應及時停藥。
二、中藥治療
(一)疏風清熱解毒方:金銀花10g,連翹10g,生石膏30g,板藍根15g,紫花地丁15g,薄荷9g,炒牛蒡子9g,白僵蠶6g,蚤休12g,夏枯草 12g,生大黃5go每日1劑,分3~4次服。 清開靈注射液。 單味中藥板藍根:板藍根中的嘌呤、嘧啶及吲哚類成分可能有干擾病毒DNA合成作用。
(二)對癥治療 高熱者用退熱劑或物理降溫;驚質者給予止驚藥物;顱內高壓者給予脫水劑;循環衰竭者可酌情緒予強心劑、血管活性藥物、輸血等。
(三)抗菌治療 應選擇對病原菌敏感又易透過血腦屏障并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的藥物。而且應注意早期、足量、足療程的治療原則。成人一般以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多見,可用青留家、紅霉素、頭抱菌家、氯留意;嬰幼兒則以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屬、嗜血流感桿菌多見,可用紅霉素、氯霉素、青留宏及鏈霉素等。
(四)激素的應用 目的在于抗休克,減輕腦水腫,抗纖維索性粘連,減輕蛛網膜下腔的炎癥反應,從而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一般用地塞米松,劑量為每次0.5mg/kg,每日2次靜脈推注,也可用氫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每日2次靜脈注射。
病毒性腦炎病情發展變化較復雜,在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整個過程中,最主要病理因素是熱、痰濕、風三種邪氣。由于病毒感染或變態反應,促使體內形成邪熱,熱煉津液成痰,痰熱互結,內閉心竅,所以臨床可見精神失常或昏迷;邪熱內盛,燔灼肝經,引動肝風,則出現抽搐、偏癱等,治療過程中應該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