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從肝治”,這一觀念在中國傳統醫學工作者中,深入人心。這是因為,從中醫學的角度上所講到的“肝”,其實是與眾多臟器的功能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肝與其他臟器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由此可見,肝臟在身體里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醫學的開篇之作的《黃帝內經》的《素問?五臟生成》一文中,對這些都有非常明確的記載。
肝臟疾病很多,甲肝、乙肝、大小三陽,肝硬化等等,這些在現在遮天蓋地的醫療和藥品廣告中已經是司空見慣了,肝腹水也是其中之一。
所謂的肝腹水,其實就是肝硬化腹水俗稱,發病率較高。出現腹水那就是證明患者的肝硬化已經進入了比較嚴重的階段,那就是已經由肝硬化這種疾病的較輕階段代償期進入了讓每個患者都會在聽到這個消息就陷入崩潰的失代償期。知道已經出現肝腹水的病人都會緊張,認為自己的肝硬化已經在這個分水嶺上步入晚期,擔心自己得的是絕癥,認為自己再也不可能治愈了,更有甚者,會產生自己的生命隨時會消逝的悲觀想法。盡管大夫都明確表示不是絕癥,但是患者普遍認為那只是一種心理安慰。那究竟是病人想的對,還是醫生的話更有道理,孰是孰非,不是一語可以講清楚的,那么下面就給大家全面的分析一下:
首先可以肯定,肝腹水的出現的確可以說是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已經進入了失代償的終末期,由于其極容易引起感染和其他并發癥,治療起來確實存在著很多困難,但是就據此蓋棺定論說那肝腹水就已經是一種根本無法治愈的絕癥,就太武斷了。很多肝病專家都明確的說過,即使是出現了上述的各種嚴重病癥,但是肝硬化腹水絕對不是什么絕癥,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加大了對疑難類型的肝臟疾的研究,隨著醫學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治療經驗的累積,對肝腹水的治療已經有了較大的突破,雖然不能說是立竿見影,也可稱得上是行之有效了。
一方面,西醫對癥下藥
針對肝腹水情況下各項檢查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給藥或者手術治療。簡單的說就是“一滅一放一降一補”,所謂“滅”,就是消滅乙肝病毒。就是使用拉米夫定這種特效的藥物,與病毒進行斗爭,并最終消滅這種病毒。這樣就可以減緩肝臟纖維化的速度,纖維化越嚴重,硬化就越重,所以這樣就可以使硬化的速度變慢,還可以讓肝細胞少承受一些損傷。所謂“放”,就是放水,可以使用利尿的藥物來進行治療,通過用藥來降低水分和鈉,嚴重時還可以手術排放已經形成的腹水。所謂降就是藥物來實現使已經升高的門靜脈壓力降下來。所謂補,就是補充血漿白蛋白。通過補,幫助已經生病的肝臟完成其本應承擔的儲存、維護、調節和運輸的各項作用。
另一方面,中醫逐本溯源
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更講究從病根上來治療,而且更注重病與病之間的聯系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故而,中醫的治療相對而言更加全面。先是氣,中醫講究肝主疏泄,肝氣不疏導致易怒,因此在治療上多選用理氣、利氣的藥物。二是水,中醫認為體內有水,多是濕氣過重所致,因此健脾利濕。三是血,中醫認為肝腎同源,故可用養肝益腎類的藥物。通過中藥調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對肝腹水的病因和治療進行了深入了解后,我們可以明白,肝腹水雖然難治,但是并不絕癥,相信通過中、西醫的各種先進技術和方法,根據病因對癥治療,一定會讓廣大肝腹水的病人重新擁有健康的體魄,以更加強健的步伐,開始人生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