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包括內踝、外踝、后踝和前踝,最常見的是內、外踝的骨折。事實上,踝關節的解剖區域還包括脛骨端和距骨,其中,脛骨遠端關節附近的粉碎性骨折被稱為皮隆( Pilon )骨折,有明確的手術指征,但手術的難度較高;距骨骨折則是全身最容易發生骨折而又不愈合的四個部位之一,并容易出現缺血性壞死。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創傷骨科相大勇
踝關節骨折 同樣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骨折。幸運的是,目前對于踝關節骨折的分型、各型的發生機制等基礎問題都已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并且也已經確立了比較公認的標準治療策略,經恰當治療的踝關節骨折不太會后遺明顯的功能障礙,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踝關節骨折都會累及到踝關節的關節面,治療目的是恢復關節正常的解剖結構,為早期活動提供充分的穩定性。手術指征一方面要看關節面受損的情況,另一方面還要看踝關節的穩定是否受到影響,穩定的無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療,而不穩定的移位骨折最好選擇切開復位內固定,從而獲得解剖復位和穩定的固定。踝關節穩定性的判斷不僅要看骨折的類型,還要分析軟組織的受損組織。當然,手術指征得掌握還需要考慮病人的年齡、基礎疾病、主觀要求以及經濟情況等。
說到底,踝部骨折之后手術指征的掌握必須尊重專科醫生的意見。其主要手術指征是踝關節關節面受累,骨折不穩定,同時手術治療可以早期活動,有利于功能康復。
踝部骨折最大的并發癥是創傷性關節炎,由于骨折治療方法和認識的加深,目前這種情況已經越來越少;踝部皮膚是皮包骨,因此軟組織問題是踝部骨折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手術需要踝關節消腫后再進行手術,這樣會更加安全,否則容易出現骨或者內固定物外露。其它包括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一般骨折并發癥亦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