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的病原菌由koch在1882年從病人的痰中發現,形如桿狀,故稱結核桿菌。因屬于分枝桿菌屬,又稱結核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桿菌侵入人體后,在組織中引起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的組織反應。結核性炎癥的基本組織改變為滲出、增殖與變質。在滲出性改變中滲出物系由炎癥細胞、漿液與纖維蛋白所組成,單核細胞與纖維蛋白是其中主要成分。增殖性改變以結核結節及結核性肉芽腫為主,滲出及變質次之,上皮樣細胞結節的形成及朗罕巨細胞的存在是結核性炎癥的主要特征。在變質過程中其特征改變則是干酪樣壞死,常出現在滲出性病變中。結核性炎癥的良好結局是吸收、纖維化、鈣化與骨化。
一、原發綜合征(primary complex)
病菌由呼吸道傳入肺部后,在肺泡內產生初染病灶,其部位大都在肺上葉的下部,尤以右側為多見,靠近胸膜。病灶多1個,偶可有2個或多個。原發病灶初呈脫屑性肺炎或纖維蛋白性肺炎的表現,中心有干酪樣壞死,繼之增殖性結核結節出現于其周邊,而后病灶周圍有纖維包膜形成。病菌隨病灶周圍的淋巴管侵入肺門淋巴結。干酪化淋巴結往往數個粘連,緊貼于支氣管壁。總之,原發綜合征由四個部分組成,即:
1、肺部初染病灶;
2、支氣管淋巴結結核;
3、引導初染病灶至淋巴結之間的淋巴管炎;
4、初染病灶鄰近的胸膜炎。原發綜合征不僅見于肺部,也可在腸部、咽部、皮膚等處發生。
二、示原發綜合征
1、肺部初染病灶;
2、支氣管淋巴結結核;
3、引導初染病灶至淋巴結之間的淋巴管炎;
4、初染病灶鄰近的胸膜炎。
原發綜合征一般都傾向于痊愈,病灶周圍形成纖維包囊,中心干酪化物質最后鈣化。愈合方式為鈣化,是小兒結核病特點之一。但年齡小,感染菌量多,抵抗力薄弱的患者,病變可以惡化,在肺部往往造成下列情況:
1、肺部初染病灶擴大,中間干酪化壞死,形成原發空洞,有時發生支氣管、淋巴管或血行播散。
2、支氣管淋巴結穿入支氣管造成支氣管播散性干酪樣肺炎,阻塞支氣管可造成肺不張或肺氣腫,有時淋巴結病灶引起血行播散而成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
由此可見淋巴系統的廣泛受侵和全身性血行播散傾向是小兒結核病的特點。
結核性無支氣管的病在大體上可以看到支氣管受壓變形、粘膜面粗糙、淋巴結支氣管瘺及肉芽腫,支氣管內有干酪物質栓塞。
此外,肺結核可以引起大皰性肺氣腫及蜂窩樣肺氣腫,在經過治療后的粟粒型肺結核中較常見。大皰性肺氣腫的發生是由于治療后的干酪化病灶迅速被吸收,空氣進入空腔內引起急性擴張所致。蜂窩樣肺氣腫則由于支氣管不完全性活瓣性阻塞所引起;空氣可以進入肺泡內,而呼氣有困難,致使氣體滯留,同時,由于有病變的肺泡壁彈性較差,致易于形成蜂窩樣肺氣腫。
三、續發性肺結核又稱成人型結核。
發病理論:
1、外來的再度感染:原發性結核趨靜止后再次感染結核桿菌,病灶往往在肺葉上部。再度感染時組織反應較強烈。病變為浸潤性,周圍有多量滲出性組織變化。多見于較大兒童或成年人,故有成人型結核之稱。
2、內在的病灶復燃。此類病變大多來自原發性血行播散所遺留的陳舊病灶,常見于肺尖部。亦可由已愈合的原發病灶惡化而引起。
續發性結核與原發性結核相比,有下列不同點:續發性結核多位于肺尖,很少累及肺門淋巴結,容易形成空洞并沿支氣管播散,在痊愈期有多量的纖維化,甚至有硬化現象,但鈣化較少;浸潤性病變易發生干酪樣壞死,形成空洞,進行支氣管播散。有時由于干酪性肺炎纖維局限或空洞的引流支氣管發生阻塞,可形成充滿干酪樣物質的球形病灶,稱為結核瘤。其直徑一般為2~4cm,多數位于肺上葉靠近胸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