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醫法補要·痔瘡》中說:“濕熱下注大腸,從肛門先發小疙瘩,漸大潰膿,內通大腸,日久難斂;或愈月余又潰,每見由此成癆者。乘初起,服清熱內消散,數帖可愈。若先咳嗽而成漏者,不治”??梢姳静〉陌l生,為肛門直腸周圍癰疽潰后久不收口,濕熱余毒未盡,蘊結不散,血行不暢所致;或因脾肺腎三陰虧損,或因肛裂損傷感染而生。正如《諸病源候論·瘺病諸侯》中所說:“但瘺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故血氣壅結所作,或由飲食乖節,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經脈,變化而生,皆能使血脈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p>
現代醫學認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自然破潰,或經手術切開排膿后,膿腔壁由結締組織和肉芽組織增生,縮窄成管狀,外口縮小,內口繼續感染,不能自愈,即成肛瘺。膿腫破潰或切開引流后,不能治愈,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內口的存在,膿腫雖然破潰或切開引流,但原發感染源、肛竇炎或肛腺感染仍可繼續存在,腸腔內容物也可從內口繼續進入瘺管。
二、肛門部不能靜養,膿腔不易粘合。排糞排尿運動時,因括約肌收縮或因炎癥刺激肛門括約肌,使肛門括約肌經常處于痙攣狀態。
三、腸腔中的糞便腸液和氣體繼續進入瘺管,刺激管壁,使管壁結締組織增生變厚,管腔難以塌陷閉合。
四、膿腔引流不暢,或外口縮小,時閉時潰,膿液蓄積腔內導致膿腫再發,并穿破而形成新的支管或竇道。
五、管道多在不同高度穿過肛門括約肌,括約肌收縮阻礙膿液排出,以致引流不暢。
除此而外,結核、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肛管或者腸癌和腹股溝淋巴肉芽腫等,也是形成肛瘺的病因。
肛瘺一般由內口、瘺管和外口三部分組成。內口為原發性,是感染源的入口,絕大多數在肛管后側齒線平面的肛竇內。瘺管或直或彎,有的分枝甚廣,在括約肌各部之間和肛門周圍皮下蔓延;或由一側圍繞肛管到對側,形成蹄鐵形肛瘺。外口是膿腫潰破或切口所在部位,多在肛門周圍皮膚上,常不止一個外口,多數在距離肛門5厘米以內。如膿腫在原發病灶內口處向腸腔內潰破,則無繼發外口,只有一個內口,通向肛管的竇道,稱為單口內瘺。竇道一般不長,在臨床上很容易被忽視。
通過病理組織切片顯微鏡檢查發現,一般肛瘺內壁由非特異性炎性肉芽組織構成,壁外層有大量纖維組織,急性感染時有較多的中性白細胞浸潤。由于瘺管直接與直腸肛管相通,糞便可經常進入瘺管內,以致瘺管組織往往有多核異物巨細胞反應和較多的單核細胞出現,有時可見較多嗜酸性細胞浸潤?;冀Y核性肛瘺時,在其管壁內可見到多少不一的、由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和郎罕氏巨細胞構成的結核性肉芽組織,有時還出現干酪樣壞死。
瘺管組織由異物反應所形成的異物性肉芽腫,要與結核性肛管瘺相鑒別。在異物性肉芽腫中,異物性多核巨細胞的內外,往往可見異物存在,單核細胞散在,不單獨組成結節狀,不出現干酪樣壞死。這些表現均與結核性肛瘺不同,是鑒別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