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
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稱為宮頸糜爛。西方國家的婦產科教科書已廢棄宮頸糜爛這一術語,改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指出這不是病理改變,而是宮頸生理變化之一,主要基于以下認識。
1、顯微鏡下糜爛面為完整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因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呈紅色,故肉眼觀似糜爛,并非上皮脫落,潰瘍的真性糜爛。
2、陰道鏡下表現為原始鱗柱交接部的外移。
3、正常宮頸間質內存在作為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宮頸間質內淋巴細胞的浸潤,并非一定意味著慢性宮頸炎。
我國將宮頸糜爛分為病理炎性糜爛及假性糜爛:僅在一些生理情況如青春期,妊娠期婦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宮頸管柱狀上皮增生并外移,可見宮頸外口呈紅色,細顆粒狀,為宮頸假性糜爛,不屬于病理性宮頸糜爛;其他均為炎性糜爛。
根據宮頸糜爛深淺程度分為3型
單純性糜爛
在炎癥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
顆粒型糜爛
隨后由于腺上皮過度增生并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呈顆粒狀。
乳突型糜爛
間質增生顯著,表面不平現象更加明顯呈乳突狀。
根據宮頸糜爛面積大小可將宮頸糜爛分為3度
1、輕度
指糜爛面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1/3。
2、中度
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2/3。
3、重度
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2/3以上。
宮頸息肉
宮頸管黏膜增生形成的局部突起病灶稱為宮頸息肉,息肉常有蒂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息肉形成機制不清,可能與局部的慢性炎癥刺激有關,息肉常發生在40~60歲的多產婦女,息肉為1個或多個不等,直徑一般約1cm,色紅,呈舌形,表面光滑或分葉狀,質軟而脆,易出血,蒂細長,根部多附著于宮頸外口,少數在宮頸管壁,光鏡下見息肉中心為結締組織伴有充血,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表面覆蓋單層高柱狀上皮,與宮頸管上皮相同,宮頸息肉極少惡變,惡變率<1%,但應注意子宮惡性腫瘤可呈息肉樣突出于宮頸口,應注意鑒別,宮頸息肉。
宮頸黏膜炎
病變局限于宮頸管黏膜及黏膜下組織,宮頸陰道部外觀光滑,宮頸外口可見有膿性分泌物,有時宮頸管黏膜增生向外突出,可見宮頸口充血,發紅,由于宮頸管黏膜及黏膜下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可使宮頸肥大。
宮頸腺囊腫
在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壓迫腺管,使腺管變窄甚至阻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腫,鏡下見囊壁被覆單層扁平宮頸黏膜上皮,檢查時見宮頸表面突出多個青白色小囊泡,內含無色黏液,若囊腫感染,則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小囊泡,宮頸腺囊腫。
宮頸肥大
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還可能在腺體深部有黏液潴留形成囊腫,使宮頸呈不同程度肥大,可達正常宮頸的2~3倍,硬度增加,但表面多光滑,有時可見到宮頸腺囊腫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