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全身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癥。以心臟、關節和皮膚等受累最為顯著,偶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風濕熱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最后可損害心臟,形成風濕性心臟瓣膜病。風濕熱好發于氣候寒冷和潮濕地區,多侵犯兒童及青少年,冬春寒冷季節發病串較高。本病屬中醫學“痹證”的范疇。
臨床表現
1.發熱,常呈中等不規則發熱、往往伴大量出汗。
2.關節炎,典型者呈游走性、對稱性的大關節炎,常累及肩、肘、腕、髖、膝、踝等處。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但炎癥消退后關節不遺留永久性畸形。
3.心臟炎,包括心內膜炎、心肌炎及心外膜炎。患者出現心前區不適、心動過速、心臟增大,第一心音減弱,重者可伴有舒張期奔馬律及心力衰弱。
4.皮下小結,呈豌豆大小的結節、質硬、不痛。
5.環形紅斑,為風濕病變侵及皮膚的結果,多見于四肢內側和軀干部位。
6.舞蹈癥,表現為四肢不自主無目的且不協調的動作,表明風濕炎癥累及了中樞神經系統。
診斷
1.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分類可增高。
2.血沉,大多明顯增快。
3.c反應蛋白,多呈陽性。
4,抗鏈球菌溶血素“O”,多增高。
以多發性關節炎、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舞蹈癥為主要表現,而發熱、關節疼痛、白細胞增多、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等為次要表現。如有鏈球菌感染的證據,再有兩個主要表現或一個主要表現及兩個次要表現,即可診斷。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抗鏈球菌感染
青霉素8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10日為一療程。過敏者改用紅霉素,每次o.258,每日4次。
(2)抗風濕治療
阿司匹林,每日3.O—5.0e,分3次口服。癥狀控制后,逐漸減至維持量,共用6-12周。也可使用水楊酸鈉、消炎痛、布洛芬等。
(3)皮質激素
強的松,每日30—40mg,每3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步減量,以卜10叩為維持量,總療程2-3月。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塞滯
關節紅腫疼痛,身熱不揚,口渴多汗,頭脹如裹,舌苔黃膩,脈濡敷。
治法,利濕清熱。
方藥,慧米、桑枝各30克,防己、連翹各15克,知母、黃柏、茯苓、蒼術各10克,生甘草6克。
(2)熱邪熾盛
關節疼痛紅腫,發熱惡風,煩悶不安,汗多尿少,苔黃且燥,脈數。
治法,清熱疏風除濕。
方藥,生石膏40克,知母、黃柏、粳米各12克,山梔、黃芩、秦艽、麥冬各lo克,桑枝、忍冬蘑各15克,桂枝、甘草各5克。
(3)寒濕凝滯
關節腫脹疼痛,遇寒加劇,低熱或不發熱,久病不愈,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潘遲。治法,散寒除濕。
方藥,雞血藤、海風藤、桑枝各30克,羌活、獨活、當歸、赤芍各10克,秦艽、桂枝、川芎各8克。
(4)氣陰兩虛
關節疼痛隱隱,輕微腫脹,心悸氣短,胸悶不舒,失眠自汗,舌胖質紅、苔白,脈數。
治法,益氣養陰,利濕通絡。
方藥,丹參、薏米、黨參、防己各15克,麥冬、五味子、白術、木皿、秦艽、當歸、威靈仙各10克,生甘草6克。
預防與調養
1.加強鍛煉,增加防病能力。防止呼吸道感染,避免受寒著涼。
2.對急性鏈球菌感染性疾病,如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淋巴結炎等應及時徹底治療。已患風濕熱者,應預防再次感染鏈球菌,可用長效青霉素120萬單位,每月肌注1次,連續5年。
3.急性發作時要絕對臥床休息,直到癥狀完全消失為止。
4.宜進食富于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發熱時應多飲水,但有心臟病者應控制食鹽攝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