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未明。彌散性肺間質纖維化局限于肺部。Hamman和Rich分別于1935年和1944年首先報道數例。均屬急性型。進展急劇。在6周至半年內死亡。故又名Hamman-Rich綜合癥。
本病多在40-50歲發病。男性稍多于女性。是遍及全世界的疾病。近10年來發病率及病死率皆升高。絕大多數為慢性型。發病年齡越高。病程越長。急性型罕見。近年多數學者認為系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IPF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亦未完全闡明。但已有足夠證據表明與免疫炎癥損傷有關。不同標本所顯示的免疫炎癥反應特征不盡一致(表1)。周圍血所反映出的是免疫異常比較突出。
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顯示炎癥反應為主。而肺局部組織的異常又有所不同。因此在評估各種研究資料需要考慮到這種差異。
綜合近年來的研究。關于IPF發病機制及其過程概括如下。
①某種未知抗原激活B細胞。產生Ig并形成免疫復合物。進而刺激和活化肺泡巨噬細胞。這一免疫反應在肺局部。如果肺泡壁B淋巴細胞也產生抗體。則肺泡壁的某些成分可能會被錯誤地識別為異物。
因此有人認為IPF可視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IPF患者T細胞的變化及其作用不明確。僅B細胞參予不足以證明其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活化的肺泡巨噬細胞釋放多種介質。除蛋白水解酶。膠原酶。反應性氧代謝產物和某些細胞因子直接損傷肺細胞。細胞外基質。基底膜等結構外。尚有與纖維化形成密切相關的介質包括纖維連接蛋白(fibronectin。FN)。
肺泡巨噬細胞原性生長因子(alveolarmacrophagederivedgrowthfactor。AMD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等。它們能吸附成纖維細胞。并刺激其增殖。以及介導膠原基質收縮。
③在肺泡巨噬細胞釋放的IL-8。TNF等介導下中性粒細胞向著肺泡趨化。聚集和活化。形成以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20%)為特征的肺泡炎。而中性粒細胞炎癥反應又釋放一系列介質。引起或加重肺損傷與纖維化。
④成纖維細胞增生和產生膠原是本病的重要環節和結局。正常人成纖維細胞生長存在精確的調控。如前列腺素E2。成纖維細胞移動抑制因子等均屬于負調節因子。另在IPF發現一種編碼PDGF的C-sis基因。與轉移性病毒癌基因V-sis非常相似。
因此IPF的發生是否代表了成纖維細胞的負調節失效。抑或成纖維細胞的"腫瘤性"增生。是十分饒有興趣的問題。雖然有人發現IPF患者肺間質膠原的合成速度或總量并無增加。但Ⅰ型膠原增加。Ⅰ型膠原對Ⅱ型膠原的比率升高。
因為Ⅰ型膠原是一種高張力強度。低順應性。呈平行排列的交叉帶狀纖維。它的增加足以解釋IPF的形態和生理學改變。而不論膠原總量增加與否。
IPF早期或急性期病理改變主要為肺泡炎。可見肺泡壁和間質內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組織細胞和少數中性及酸性粒細胞浸潤。肺泡腔可以不累及。但也可以有細胞和纖維蛋白滲出。
包括脫落的Ⅱ型肺泡細胞和巨噬細胞。肺泡間隔可有網硬蛋白增生。但尚少纖維化。隨著疾病發展。炎癥細胞滲出和浸潤逐漸減少。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增生。肺泡壁增厚。Ⅰ型肺泡細胞減少。
Ⅱ型肺泡細胞增生。肺泡結構變形和破壞。并可波及肺泡管和細支氣管。后期呈現彌漫性肺纖維化。氣腔(肺泡。肺泡管。細支氣管)變形。擴張成囊狀。大小從1cm至數cm不等。謂之“蜂窩肺”。
本病肺泡-毛細血管膜可以有不對稱性或偏心性增厚。肺毛細血管床減少。但是IPF病理上無動脈血管炎或肉芽腫病變;有之。則應考慮結締組織病或其它間質性肺病。